徐光宪:缔造稀土的“中国传奇”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绍兴上虞人,出生于一律师家庭。1944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1948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

我国杰出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度获“何梁何利奖”。荣膺2008年度中国最高科技奖。

我国稀土化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发明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已在我国稀土工业得到普遍应用,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他还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编著的《物质结构》一书,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1988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逐步升级,美国限制芯片出口中国,在芯片制造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稀土引发全球瞩目。有外媒甚至这样认为,“中国对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已赋予北京还击之道”。

正是“稀土之父”徐光宪,手握稀土分离核心技术的“金刚钻”,让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昂然走向生产大国,改变了世界稀土格局。

破稀土奥秘,让中国昂然崛起

时间回到10年前。2009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鲜花竞艳,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举行。 ... [详情请进]

不变的乡音,永远的乡情——给父亲的一封信
父亲:

您好!您去世4年多了。我在大洋彼岸的初秋里,临风寄意,又想您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温暖的背影。小时候,我一生病,就坐在您的自行车后座上,您顶着冬天冷冽的寒风,躬身蹬车,带我去看病,穿着那时候最常见的深蓝布制服,这一幕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您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四姐妹说,做学问,男女没什么区别,要取得成功,三分靠聪明,四分靠勤奋,三分靠机遇,以此鼓励我们不断努力。

大姐身体不好,已经去世了。二姐、三姐都继承您和母亲的遗志,从事化学科研工作,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学习经济法律,从事基金投资,尽管没有继承您的研究领域,但也曾为国内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私募股权资金。

父亲,您一生在稀土研究领域和化学教育事业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您走后,我用3年时间整理您的论文手稿、工作笔记、各类证章等等,把它们捐赠给了您终生任教的北京大学的档案馆。部分书籍和家具,捐赠给了故乡绍兴。

父亲,您一辈子割舍不断乡音乡情。在我们家里,您一口绍兴普通话,母亲是萧山人,却也是一口绍兴普通话。饮食上,我们家最常见的是白米饭、笋干菜和腌鱼。

2009年6月17日,我陪着九十高龄的您回上虞汤浦老家祭祖,一路上,您跟我讲东山再起的故事,讲抗战时逃难到此的情景,看到车窗外汤浦的青山绿水,看到汤浦小学气派的教学楼,您感慨家乡改天换地的新面貌。

在祖父祖母坟前,您读祭文时,数度哽咽,“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的是,光宪一生勤奋,至亲中出了3位院士,我和妻子小霞,还有外甥女婿刘东生,刘东生和我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回到北京后,您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您对他说:“如果我和孩子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务请告知为盼。”要为家乡出力的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

父亲,明年是您的百岁诞辰,我听说上虞汤浦正在修建徐光宪故居,到时我定要回到家乡来祭拜您。

徐放,徐光宪四女儿,系一家基金投资公司掌门人。 ——编者注

女儿 徐放
2019年9月26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