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去世4年多了。我在大洋彼岸的初秋里,临风寄意,又想您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温暖的背影。小时候,我一生病,就坐在您的自行车后座上,您顶着冬天冷冽的寒风,躬身蹬车,带我去看病,穿着那时候最常见的深蓝布制服,这一幕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您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四姐妹说,做学问,男女没什么区别,要取得成功,三分靠聪明,四分靠勤奋,三分靠机遇,以此鼓励我们不断努力。
大姐身体不好,已经去世了。二姐、三姐都继承您和母亲的遗志,从事化学科研工作,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学习经济法律,从事基金投资,尽管没有继承您的研究领域,但也曾为国内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私募股权资金。
父亲,您一生在稀土研究领域和化学教育事业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您走后,我用3年时间整理您的论文手稿、工作笔记、各类证章等等,把它们捐赠给了您终生任教的北京大学的档案馆。部分书籍和家具,捐赠给了故乡绍兴。
父亲,您一辈子割舍不断乡音乡情。在我们家里,您一口绍兴普通话,母亲是萧山人,却也是一口绍兴普通话。饮食上,我们家最常见的是白米饭、笋干菜和腌鱼。
2009年6月17日,我陪着九十高龄的您回上虞汤浦老家祭祖,一路上,您跟我讲东山再起的故事,讲抗战时逃难到此的情景,看到车窗外汤浦的青山绿水,看到汤浦小学气派的教学楼,您感慨家乡改天换地的新面貌。
在祖父祖母坟前,您读祭文时,数度哽咽,“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的是,光宪一生勤奋,至亲中出了3位院士,我和妻子小霞,还有外甥女婿刘东生,刘东生和我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回到北京后,您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您对他说:“如果我和孩子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务请告知为盼。”要为家乡出力的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
父亲,明年是您的百岁诞辰,我听说上虞汤浦正在修建徐光宪故居,到时我定要回到家乡来祭拜您。
徐放,徐光宪四女儿,系一家基金投资公司掌门人。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