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护栏开裂了!绍兴“十桥之首”大木桥歪了

2024-12-17 08:54

来源:


水乡绍兴,河网密布,纵横交错,被一座座石桥串联起来。在绍兴童谣中有耳熟能详的“十座古桥”,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大木桥。虽然其影响力远不及八字桥、鲤鱼桥等古桥,但仍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打卡。最近,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大木桥桥身有点“歪”,且部分护栏开裂并倾斜,希望有关部门及时进行维修,避免意外发生。

侧面看护栏歪得有点明显。

桥护栏出现拳头大的裂缝。

倾斜现象早已有之

大木桥位于胜利西路绍兴饭店附近,横跨于环山河上,南北走向,是一座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全长16米多,桥面上有一整块长方形大石板,长近3米,宽约1.6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桥东西两侧的护栏,都有修缮的痕迹,护栏石板间用铁片固定住,还用水泥填补其中的缝隙。开裂的主要是西侧南面的两块护栏,其中一块曾经修补过,部分水泥脱落,还裸露出红色砖块。“早些年修补时,没有用石板替代破损的护栏,而是直接砌砖块再粉刷水泥进行修补。这样修补并不专业,破坏了古桥的整体风貌。”附近居民介绍。

然而,因修补时间长,水泥护栏裂开后,出现明显倾斜,导致相连的一块石板护栏也出现倾斜。此外,两处护栏和桥面间的石板出现一条裂缝,缝隙可以塞下成年人的拳头。记者还发现,站在附近的河岸边,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木桥桥身有点“歪”,整体向东倾斜。

采访时,今年72岁的市民王阿珍(化名)来到大木桥,在桥身上反复走了几趟。王阿珍说她小时候住在大木桥附近,桥的南边有台门,过桥是军分区,她每天要从桥上来回。台门拆除后,她家搬走了,只有偶尔回来看看老桥,站在桥上也会勾起小时候的种种记忆。“胜利西路和绍兴饭店之间的环山河上,有许多桥梁,由于大木桥不能通车,如今从桥上过往的人很少,但对老桥有兴趣的游客,还是会慕名而来。”附近居民陶女士说。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陈树尧说,大木桥桥身整体向东倾斜,成了“歪桥”。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该桥就已出现这一现象。20多年前,在环城河整治时,有人建议把该桥整体迁移重建,但一些学者并不认同,最终古桥得以保存下来,并进行了一次修缮。桥身变“歪”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古桥基层石块建造工艺,由于采取的是变幅收分工艺,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倾斜;二是建造时间久远,石材风化严重。

其实,为了监测该古桥的安全,前些年,文物管理部门在桥身上安装了实时监测设施,即给桥装上了“智慧大脑”,可以实时监测获取古桥本体结构及环境等数据,各项数据同步传到“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应用驾驶舱”终端平台。记者现场看到,桥头设置了文物监测的箱体。

如今古桥出现倾斜、开裂以及裂缝等情况,周边居民都希望能早点进行修缮,担心其存在安全隐患。记者从越城区文广旅游局文物保护科了解到,根据文物监测显示,目前大木桥的整体结构安全在可控范围内。不过,部分护栏开裂并倾斜,他们已派人进行实地踏勘,接下来会安排工程队伍进行加固。

东浦老街也有大木桥

据了解,胜利西路上的这座大木桥,因桥身上没有镌刻建造年代,始建年代不详。其原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拱桥,但桥名未变。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对此桥有记载,说明现存的石桥建造时间至少超过百年。2017年,它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大木桥设计简洁,古色古香,造型优美,整体保存较好,是处传统的水乡石桥。民间按照谐音的方法,排出‘十座古桥’,因绍兴话中‘大’和‘一’同义,大木桥得以排在第一。这也说明这座老桥,在绍兴人心目中是座比较重要的桥梁。”陈树尧说。

其实,除了这座大木桥,在东浦也有一座大木桥。其位于东浦老街街河东侧,南北跨街河,是座三孔石梁桥。桥面两边筑实体石桥栏,间有四个望柱,柱头雕刻精细的人物、花卉等图案。河中两桥墩是用两块并列直立的石板,上下嵌在冒石和底座凹槽中,冒石上搁梁。该桥墩既坚固省材而又古朴美观,还更好地利用了空间,减少了流水阻力,扩大了船只过桥空间,彰显了古时造桥人的聪明智慧。

因材料问题,古时候绍兴很多桥梁用木材搭建,因此取名木桥或大木桥。东浦的大木桥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改建成石桥,但未改桥名,在民国初期重修。古桥至今保存完好。“东浦民间也有着‘东浦十桥’的说法,目前保存下来的还有八座,其中大木桥尚在,已列入越城区文物保护点。这座老桥,以前是居民坐下来歇脚闲聊的场所。如今随着黄酒小镇的建设,古桥两侧的居民搬走了,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东浦文史爱好者何茂泰说。

小贴士

绍兴十大古桥

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和桥乡,青石板、石狮子,青苔满台阶,木莲缠桥栏,古桥承载着绍兴人的悠悠乡愁。桥名,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桥的灵魂,是一座桥前世今生的点睛之笔与文化内涵。绍兴的古桥取名多立意高远,寓意美好,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绍兴民间还有这样一首童谣:“一(音ye)大木桥,二(音ni)凰仪桥,三(音san)三接(脚)桥,四(音si)螺蛳桥,五(音en)鲤鱼桥,六(音lou)福禄桥,七(音qie)蕺坊桥,八(音ba)八字桥,九(音jiu)酒务桥,十(音sei)日晖桥。”通过绍兴方言中数字一到十的谐音,巧妙地将十座古桥的名字串联起来。

根据相关越文化专家和古桥专家考证,童谣里的十座古桥中,现仅存大木桥、凰仪桥、蕺坊桥和八字桥四座;改建的桥有两座,分别是鲤鱼桥和酒务桥;原址三脚桥、螺蛳桥、福禄桥和日晖桥均已消失,后人用栖凫村三接桥、岔路口村福禄桥、稽山公园内日晖桥三座同名桥梁代替,童谣得以继续传唱,悠悠诉说着水乡的乡愁。

1.大木桥

名字中的“大”与“一”同义,所以位列第一,是绍兴市文物保护点。大木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桥拱高3.50米,净跨4.80米,桥栏石高0.5米,桥全长17.50米。此桥名为大木桥,实为石拱桥,桥型改后,桥名不改。桥拱正中有龙门石刻图案。

地址:胜利路绍兴饭店北门以东

2.凰仪桥

绍兴方言中“仪”谐音“二”,凰仪桥于清道光十九年六月重修,是绍兴市文物保护点。清嘉庆《山阴县志》中,此桥记为王仪桥。后王仪桥改名成凰仪桥,取“凤凰来仪”之意。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属于半圆形石拱桥。

地址:鲁迅西路仓桥直街起点

3.三脚桥

三脚桥本是通往斗门、马山的河埠头。现已变成昌安立交桥,同样也是连接城市的桥梁。但在鉴湖街道栖凫村内,有座丁字桥交叉在河道上,同时跨三段河道,该桥代替三脚桥,成为十大古桥之一。桥净跨分别为4米、2.5米、2.3米,均用三块并列的石板铺成;桥面宽2米,栏杆高50厘米,宽16厘米。桥为清末建造,又称三接桥。

原址:昌安门外

4.螺蛳桥

螺蛳桥不是很大,也不像螺蛳,只因桥脚下的一块地面形似螺蛳,故称螺蛳桥。且在绍兴方言中,“蛳”与“四”同音,所以位列第四。因城市改造,该桥已于多年前被拆除。据附近老人回忆,铺在地面上的几块长条石便是原螺蛳桥的用石。

原址:书圣故里笔飞弄、笔架弄、局弄交会处

5.鲤鱼桥

在绍兴方言中“鱼”和“五”发音相似,故为五桥。鲤鱼桥的桥体现已变为马路。鲤鱼桥是胜利路上跨越西小河的一座小桥,从规模来说完全不敌胜利路上的几座大桥,但其默默地守候在西小路的入口处。桥面几乎与路相平,很多人会在桥上一睹西小路的风景。

地址:胜利路西小路口、阳明故里北入口

6.福禄桥

福禄桥原址现为绍兴名人馆和绍兴清廉馆。古时候新娘的轿子从福禄桥上抬过,喜船从桥下划过,以求喜庆平安。绍兴方言中“禄”与“六”同音。因新河弄改造时填河为路,该桥被拆除,桥石挪作他用,该桥早已难觅踪影。与该桥同名的另一座福禄桥在今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洪溪自然村,是一座清代单孔石拱桥。桥基建于自然山岩上,用条石错缝砌筑,因拱券呈半圆形,故当地人称之为洞桥。

原址:新河弄和小校场交叉口

7.蕺坊桥

蕺坊桥与题扇桥平行。“蕺”在绍兴话中与“七”同音。据说,原蕺坊桥连接古时东西两岸的许多作坊,所以叫蕺坊桥。此桥呈“T”字形,东西桥台用条石纵横叠砌,与河岸齐平

地址:书圣故里蕺山街

8.八字桥

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地址:八字桥直街东端

9.酒务桥

绍兴话“酒”与“九”同音。酒务桥的桥面现已变为马路。据传,酒务桥之得名,是因宋时在桥畔有专管酒业的衙门——酒务署。古人就把酒务署旁的这座桥,呼作酒务桥了。看来酒乡的人们,是把“酒务”的桥名,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继承了下来,用以点缀逐渐现代化了的城市。1990年,绍兴市举办首届黄酒节,其会址就设在酒务桥畔。

地址:仓桥直街人民西路口

10.日晖桥

日晖桥原架于绍兴府河之上。如今绍兴第一条地铁从它的身旁穿过。“日”与“十”在绍兴方言中发音相似。日池以西桥叫日晖桥,意是日池西面为“日之光辉”。劳动路口马路上的6块巨大板块即为民国日晖桥桥面。此桥1977年填掉。2001年稽山公园建设时,借用日晖桥桥名,在园区内新建日晖桥。

原址:劳动路口,城市广场大善塔对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