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23年,名城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绍兴日报》今起推出“图强争先闯新路”年终特别报道,立体呈现全市上下敢为善为、图强争先,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现代化新路子的丰硕成果,让历史铭记2023年的“绍兴故事”,汇聚奋进2024年的强大精神力量。
即将过去的2023年,极不平凡,是绍兴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绍兴人民的深情大爱。9月20日,总书记考察调研绍兴,寄予殷切期望,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这一年,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向世界展示了名城绍兴“图更强、争一流、敢首创”的底气与自信。
这一年,我们迈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为全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两个先行”贡献更多“绍兴方案”。
锚定“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回望2023,每一步前进,每一项突破,每一次跨越,汇聚创新实干的澎湃力量,标注创新发展的时代坐标!
高分答卷透射创新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省第2位。就在昨天,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前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居全省第2位。种种迹象显示,2023年绍兴经济将交出一张高分答卷。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绍兴交出高分答卷实属不易,彰显绍兴经济强劲的动能与潜能。涌动的能量背后,是决胜未来的创新力。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5月,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这是绍兴加快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产业结出的一枚硕果。从零起步链式发展,到形成以中芯绍兴、长电科技等一批链主企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格局,集成电路产业是绍兴先进制造业集群崛起的缩影。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现代制造业集群“链长+链主+链创”机制优势,持续壮大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前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3.1%、12.2%。先进制造业加速成为绍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绍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绩亮眼。一个指标颇具代表性:前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7%,快于全部投资25.9个百分点。
寒冬挡不住建设的热潮。位于滨海新区的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第四期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6月投产,达产后可年产1250万套新能源汽车热泵集成组件。三花控股集团董事局办公室负责人杨长春介绍,早在2003年,“三花”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0年创新研发积累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如今赶上发展的风口,今年销售有望达到45亿元。
“三花新能源”是绍兴龙头企业发力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33.7%的增长,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成为投资高地,也意味着科技研发强度的持续提升。产业体系的质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天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将推动绍兴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和系统性提升,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创新深化塑造新优势
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关键在创新深化上下功夫。
组建创新深化“1+3”工作架构,制定实施《绍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聚焦“三位一体”、“四链融合”、创新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系列举措围绕创新强市、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全域创新,成绩可圈可点。
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4位,提升幅度位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研发(R&D)经费首次突破3.0%大关;入围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3个,数量与杭州并列第一位,其中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试验区建设系全省唯一的综合试点。全省创新深化星级评定中,绍兴均获最高等级“五星”评价。
位于新昌县万丰航空小镇的飞机装配车间里,一批全新的自主研发的钻石DA40飞机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车间负责人透露,飞机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二季度,客户遍及全球。万丰奥威目前已拥有10种基本型、18款机型的知识产权,在全球飞机制造领域跑出了令人惊叹的“万丰速度”。
扎根本土,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塑造发展新优势,“万丰奥威”的成长,离不开创新热土的滋养。今年以来,绍兴以企业创新为抓手,出台《绍兴市高质量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扩面”“提能造峰”“服务优享”三大行动,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
今年以来,全市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40家,数量均创新高;9家企业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3位。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71%,增速居全省第2位。共有13个项目列入省“315”工程重大平台项目,数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7个列入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数量居全省第2位。
运用绍兴的“双聘制”“揭榜挂帅”等人才政策,建立“专家工作站”,绍兴中科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研发团队。到目前,公司拥有核心知识产权100余项,自主研发的光芯片、光器件和光模块,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说起企业的竞争力,总经理王苗庆把这份功劳归功于绍兴的人才战略。
发布战略人才“5232”计划行动方案,全方位集聚培育一批全球顶尖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00余名,引进入选“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超1700名,海外引才数连续2年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
人才创新“关键变量”,正在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协同打造新质生产力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产业进阶”新目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同类城市“10强”,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绍兴市“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进一步提升平台规模能级、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建设模式、加强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具有显著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学科交叉、全链变革、大跨度协同——这是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鲜明特点。只有紧紧跟踪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今年以来,绍兴立足“两个大局”,顺应趋势,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新质生产力。
12月19日,上海黄浦江畔传来一个甜密的消息——越城区与复旦大学签署绍芯实验室平台合作意向。复旦大学将派半导体材料、器件、算力、人工智能等顶尖团队入驻实验室,开展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集成电路产业注入“芯”智慧。这是绍兴协同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坚实足迹。
从无到有,经过多年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构建起“一带六城多点,联动三地全域创新”的创新体系,在集聚全量创新要素、营造全程创新生态中发挥示范作用。
今年12月,绍兴举办2023年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六大科创走廊达成10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这十大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半导体、光电技术等前沿领域,代表了区域间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方向。
加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长三角人才联盟,合作共建上海高校绍兴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科技金融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绍兴)……今年以来,绍兴加快推进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协同创新,主动发布“光刻胶关键原材料”“5G基站芯片”“绿电熔盐储能”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10项,揭榜8项。
今年11月成功举办的2023绍兴发展大会,洽谈签约项目26个,涉及投资额近870亿元。这背后,折射出绍兴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积蓄的强劲动能正在持续迸发。
更广更深更强的创新“链接”在进行。首届世界女科学家大会、国际先进制造青年科学家大会落户绍兴……为绍兴构建全球创新策源地打开想象空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何超群 张诗纯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