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古城内的人力三轮车何去何从?不少人出招

2025-03-18 15:15

来源:

人力三轮车曾是古城绍兴街头巷尾常见的出行工具,它们不仅为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成为游客探索这座城市的便捷之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相关“准入”政策的持续落实,这道独特的城市风景正在消失。

对此,不少人提出,现在古城文商旅焕新正酣,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做法,把人力三轮车打造成服务游客的一种体验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古城文商旅发展助力。

政策“禁令”下逐渐消亡

“逛逛老街,看看绍兴的弄堂,去一下鲁迅老家……”近日上午,记者在书圣故里游客中心看到,入口处三三两两地停着几辆人力三轮车,头戴乌毡帽的车夫们正拿着古城景点推介手册招揽游客,过路游客不少,但愿意乘坐的游客却寥寥无几。

在鲁迅故里东西两侧门口,也能看到车夫们吆喝的身影。为了吸引客户,车夫孙成效总会调整自己的扮相,说几句英语,开几次直播,为三轮车生意助力。由于不是旅游旺季,即便招揽手段多管齐下,同样面临门可罗雀的尴尬。三轮车驾龄20多年,从咸亨酒店到书圣故里,是孙成效多年的载客路线。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绍兴人,他一直被称作是“最潮车夫”。但和“车夫”身份相比,他更愿意说自己是“城市推介者”。“我们是在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推介绍兴文化,为古城旅游打品牌。”孙成效说。

有着约30年驾龄的陈师傅,从早上7点钟出门到上午10点,还没有开张过,索性坐在车上休息起来,他对生意清淡早已习以为常。陈师傅和身旁的另一位师傅都来自城南街道江家溇,踏了大半辈子三轮车。在踩三轮车前,他在田间种地,后来,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中村拆迁,他从“村民”变成了“市民”。“这些年,城市变化太大了。”陈师傅感叹,如今马路更加开阔,城市更加繁华,但三轮车夫这门生意却冷清了。

“景区导游的讲解费用已经200元起步了,如果坐我的三轮车,不仅能全城游,还能听我讲解绍兴故事,不比景区导游差,性价比很高。”陈师傅说。这些年来,戒珠寺、躲婆弄、题扇桥的名字如何而来等典故他早已讲得滚瓜烂熟,所以,陈师傅更愿意被称为“导游”。

记者了解到,孙成效、陈师傅等老车夫可能是老城区最后一批三轮车夫了,因为按照现有政策,三轮车车主到达退休年龄,运营权会被注销,三轮车只回收不投放。截至去年,有证车辆已经减少到52辆,实际运营的30余辆,行业岌岌可危。

留在车轮上的“绍兴记忆”

古城内来来往往的三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古今的纽带,流动的活历史。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一段段“绍兴记忆”。

今年79岁的虞培泉告别三轮车生涯已经11年。2014年,越城区出台人力客运三轮车管理办法,虞师傅从第一批从业者变成了第一批被回收车辆的师傅。“年轻力壮时,我特别喜欢踏三轮车。”虞师傅说,他原是绍兴市五交化公司的送货员,当时踏的是平板三轮车,40岁下岗后,绍兴城里刚刚兴起人力客运三轮车,他便从别人那里买下了一辆。

一辆三轮车,就是一部绍兴城市发展史。虞师傅说,当时还属于物资稀缺时代,他花了5000多元买了三轮车、办了营运执照。这个价,在那个房价每平方米才800元的年代,算是一笔巨资了,但因为喜爱,加上身体素质好,他决定以此谋生。由于先前有送货经验,路子熟,他相当于绍兴城的一张“活地图”,每天城里城外跑,最远将客人送到柯岩、平水等地。很多时候回到家,都快半夜了,但他累并快乐着。那时,人力三轮车起步价2到3元,一天可挣百余元,相当于打几份短工的工资。

和虞师傅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人力三轮车成为不少家庭的谋生手段,许多无一技之长的工作者,依靠人力三轮车养家糊口,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据了解,鼎盛时期,车辆保持在1000辆以上,从业人员上千人。这些三轮车夫怀着对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汗水,为城市的运转贡献力量。他们熟悉古城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处名胜,用方言与乘客热情攀谈,分享着家长里短与城市变迁。在游客眼中,人力三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扇了解绍兴风土人情的窗口。

虞师傅说,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快速发展,电瓶车、出租车相继出现,而且很多人力三轮车被温州人买走后再通过出租运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意急转直下,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2014年,由于三轮车屡屡出现不规范经营行为,如乱收费、宰客等,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与游客体验。而且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对出行秩序有了更高要求,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三轮车整治行动拉开帷幕。

整治行动遵循“依法管理、控制总量、严管限行、提升质量”的原则,旨在净化城市交通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最终,包括虞师傅在内的1008辆人力三轮车被回收,仅留下121辆有证车辆。此后,政策规定只回收不投放。随着车主陆续到达退休年龄,运营权被注销,三轮车的实际保有量逐年减少。

这道风景要保留更要重塑

人力三轮车作为古城内的一种代步工具正在面临消失,这引起了很多文史爱好者和市民游客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认为,如果绍兴的人力三轮车行业就这样消失,太可惜了。尤其是对于古城文旅焕新正酣的越城区而言,人力三轮车的优势逐渐凸显,这道风景,除了“保留”,更要“重塑”。

3月15日下午,天空下着小雨,山东游客张女士和母亲从鲁迅故里游玩出来后,在东门处询问三轮车游线价格。她们还想去八字桥、仓桥直街看看,但天公不作美,老人行走不方便,所以决定选择坐三轮车。“他们戴着乌毡帽,很有绍兴味儿。”张女士说。不过,她认为作为古城游玩的一个体验项目,如果人力三轮车能够增加一些绍兴元素,比如把每一辆车分别包装成“东湖号”“书圣故里号”“鲁迅故里号”“沈园号”等,会增加吸引力与体验感,成为绍兴的一道城市风景。

记者随机采访中,像张女士这样关注绍兴人力三轮车去留并对它寄予厚望的游客市民很多。看到《古城,还需要人力三轮车吗?》一文后,研究古城文化多年的资深媒体人何女士还特意去“重温”了一次人力三轮车。

“那个时候来城东上班,在绍兴汽车东站下了客车,再坐人力三轮车来到单位,一路听着师傅唠嗑。”何女士说,小城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力三轮车的功能随着城市发展和出行工具更新迭代而发生了变化,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已无用武之地。相反,近年来,古城立足禀赋,积极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鲁迅故里—徐渭艺术馆—仓桥直街—阳明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历史街区—鲁迅故里”这条环线路日渐成熟。“串点成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这一过程中,人力三轮车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交通工具和体验产品,就是最好的资源和工具。”

“转变思路,盘活重塑,市场无限大。”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也特别关注古城三轮车的去留问题。他认为,在古城青石板路上穿梭的人力三轮车,是一种流动的古城风情,对照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利用好、开发好,做活做透人力三轮车文章,会给古城文旅带来“无限可能”。

金水福说,很多人对人力三轮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只是解决“4050”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途径上。但对于游客来说,乘坐人力三轮车游览古城,不仅能轻松欣赏沿途美景,还能深入体验古城烟火气。车夫们的一路讲解,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每一处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是其他交通工具难以比拟的。如果放下“包袱”换个角度,从立足点开始重新规划,把它作为服务游客的一种体验产品,从服务业角度市场化运作,或许,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人力三轮车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潜力,也可以为管理部门打开新思路。

把三轮车打造成“陆上乌篷”

在许多文史爱好者眼中,古城人力三轮车独具魅力,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创新。三轮车的轮毂转动声中,窥见的是一座更加立体生动的历史文化古城。它如果能存活下来,焕发出新的生机,等同于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新车夫上线,我第一个报名。”金水福认为,结合绍兴古城文旅发展实际以及人力三轮车在节假日的热度,不妨把人力三轮车作为古城文旅开发新的突破口,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探索新型“三轮骑手”,挖掘其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新的消费增长点。

金水福说,解决从业人员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手脚束缚,解放劳动力。比如,参考美团自行车、外卖骑手等模式,以“美团跑腿”的理念运营古城人力三轮车,市场潜力肯定很大。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允许25~45岁的人群加入队伍,以“跑单”形式规范化、标准化运营,吸引美团跑手前来当车夫。与此同时,结合各自专业水平,加以激励机制,比如,提供景区讲解服务的,几公里内定价50元;具备高技能,本科毕业的,可以额外增加跑腿费;能发视频、抖音的,且视频点击率达10万+的,再给予一定奖励……“用奖励创造‘留量’,吸引各地游客来绍兴,这是推动古城旅游走向全国的一种途径。”

唤醒市场潜力的同时,还要焕新市场载体。金水福说,区别于现有的三轮车“蓝车”包装,最好对车身、路线等再设计,在坚守市场的同时创新赋能,深挖潜力。“车身可以根据时下流行量体裁衣,比如,打造老绍兴风情款、哪吒款、乌篷船款,车夫着装可以是中山装、民国风、汉服等。”

在金水福看来,人力三轮车可以借鉴绍兴“乌篷船”运营经验,打造更多“陆上乌篷”场景。运营得好,一辆车、一个车夫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大平台、一个旅游APP,满足游客订房、租车、门票等吃喝玩乐的多元化需求。他相信“新车夫”上线后,肯定能吸引很多人来“兼职”。“想象一下,当一座城市的‘宣传大使’给你当车夫,那是怎样的体验?!”

他山之石

将人力三轮车作为旅游风向标,打造成独特的城市名片,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各大旅游城市并不少见。在国内,北京、苏州、泉州等地,承载时代烙印的人力车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比如现在三轮车夫蹬车走街串巷,依然是北京城中必不可少的一景。目前,仅颐和园东宫门旁的三轮车就有20多辆。

扬州文旅市场,人力观光车已逐渐替代了人力三轮车,而人力三轮车已演变为游览扬州的特色交通工具。它们甚至升级成了备受追捧的流动老鹅摊,为市民带来美食体验的同时,成为一种城市的复古风景和珍贵收藏品。

在国外,人力三轮车的价值也被不断挖掘。比如,2023年孟加拉国达卡的人力三轮车和车体彩绘,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被视为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民间艺术一种鲜活的呈现载体。

在日本,你会发现,20岁左右的女性人力车夫逐渐成为当地旅游新宠。据悉,为了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每一位车夫的形象以及装备都有严格要求。他们在蹬车时还要向游客介绍只有当地人知道的景点和文化小知识。

短评:

三轮车夫 不妨重新定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是政协委员们的呼吁,文史爱好者的关注,还是市民的叹息,游客的回应,无不承载着对古城人力三轮车留存的热切期盼。在越城这片古韵流淌的土地上,文商旅融合发展热潮正涌。站在时代十字路口,这一承载岁月的交通工具,正待一场华丽转身。

当下,越城文旅东风正劲,三轮车夫不仅是交通工具的服务者,更是古城文化的“活名片”。受限于政策、市场冲击,车辆骤减,车夫老龄化,传统运营模式难以为继。然而,行业式微,正是破旧立新的契机,创新转型恰逢其时。

破旧立新,需要因地制宜,大胆借鉴他城经验,打破固有思维枷锁。越城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古城环线游人如织,人力三轮车不应仅作为代步工具,可以打造成“移动文旅驿站”。“转”车夫为“文化大使”,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古城游览体验;“变”老龄化为年轻化,借鉴“美团骑手”“跑单”模式招揽服务业生力军。

创新,不妨胆子再大些。可以转换运营模式,通过专业分级、流量奖励激发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重新设计车身、路线,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三轮车游览项目,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还能为古城文旅增添新的色彩。可以打造综合性大平台,实现游客多元化需求,推动古城旅游走向全国……

总之,一辆三轮车、一个车夫,就是古城的“行走名片”,只要敢想敢为,重新定义三轮车夫的角色,不仅能够保留这道独特的城市风景,还能为古城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作者:记者 汤桂平 文 见习记者 严培谕 摄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