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就在绍兴!深度揭秘江南第一大墓

2024-08-19 14:20

来源:

2500年很远,但印山很近!

印山越国王陵,坐落于绍兴古城西南方大约13公里外的印山。

这里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的里木栅村,离书法胜地兰亭只有2.5公里远。

视线越过一片平坦翠绿的茶园和农田,不远处那座相对独立的小山包便是印山,它海拔41.7米,相对高度20余米。

山顶处,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赫然耸立。

印山,又名木客山,是一座生成于4亿年前的灵秀之山。山顶平面略似方形,立面高耸呈覆斗状,形似古代的印玺,故俗称印山。

印山周围方圆数千米内是一片宽广的开阔地,远处则山岗伟峙,层峦朝拱。在这片峰峦叠翠的群山间,古越国千余年的历史,终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从空中俯瞰,印山四周几个90度的框角尤为明显,它们是大墓的隍壕。

隍壕,在界定陵园范围的同时,也对大墓形成了防御保护之势,其作用类似后来的城壕。

此前在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中,曾经发现过类似的隍壕设施,隍壕因此成为了王陵的标志。考古专家当年正是根据这一圈环绕印山大墓的隍壕判断,它很可能是一座王陵。

目前中国仅存唯一一座三角形椁室

博物馆的入口在东面,进入参观无需预约,在入口外的游客中心领取通行卡即可。

入口的造型很独特,仿照的蓝本正是来自印山大墓的墓室——目前中国仅存唯一一座三角形椁室。

沿着幽深的廊道进入博物馆,三角形入口的尽头,一座从未见过的三角形木质大墓,赫然出现在眼前。

整座大墓由巨大的枋木搭建而成。墓室东西长34.8米,南北宽6.7米,其断面呈现出罕见的等腰三角形,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侧墙所使用的撑木,直径均在一米以上,一共107根,撑木之间未见任何卯榫链接装置。撑木外侧挖有牛鼻孔,便于运输和安装时穿绳,其余三面加工规整平直,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巨大的撑木插向天空,仿佛无言地诉说着那地底的千年岁月。

从三角形断面入口处往墓室内部望,可以看到棺椁的圆形截面。

印山大墓的棺椁由一段巨大的圆木对剖雕凿而成,一半作为棺身,另一半作为棺盖。它的长度达到了6.05米,口部的宽度为1.12米,巨大的尺寸超过了以往考古发现的纪录。

据了解,制造这个巨型独木棺采用的树木,其生长年限至少在百年以上。

古越国的工匠们使用有限的工具精心雕刻,由内而外细心涂抹了厚厚的黑色油漆。外侧面的油漆保存极好,据说刚出土时仍然光亮如新,令考古人员啧啧称奇。

古老而高超的防潮防腐技术

沿着墓室两边的木栈道,可以从侧面近距离观察墓室,由夯土层、青膏泥、木炭层和树皮层构成的四层墓室保护体系清晰可见。

墓室最外面的保护层是夯土层,也就是封土层。

经过测量,印山大墓的封土呈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度达到72米,南北宽度为36米,中心最高处为9.8米。

在史料《周礼 春官 冢人》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数度”。封土的大小往往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高低,是区别等级的重要标志。

而在清理封土层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印山大墓的封土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十分坚实致密的分层夯实,每层的厚度大约控制在7-9厘米。

这样的分层夯实技术古代越人是怎样办到的呢?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一样器具揭开了谜底。

在封土清理到两米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根木杵,一种古代的夯筑工具。它的长度大约在180厘米,中间细,两头粗,两头都可以夯土。经测量,木杵两头的直径与大墓封土层的夯窝直径一致,证明它就是古代越人建墓时使用的夯具。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夯筑封土时的宏大场面。

青膏泥 | 图源/央视纪录片《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大墓发掘记》

黄色的夯土层下面是青膏泥。

青膏泥是一种颗粒很细的粘土,呈青灰色,质地湿软。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俗称的石英石。由于它的分子结构紧密,黏性很大,雨水不易渗透,具有很强的密封性。

青膏泥 | 图源/央视纪录片《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大墓发掘记》

印山大墓墓室上方的青膏泥,填筑厚度达6-8米,其用量经测算达5700立方米左右。根据现代考古资料,春秋时期的一些大墓中都会有青膏泥发现,但像印山大墓这样做得如此规范,用量如此之大的,非常少见。

大墓的青膏泥中还出土过一件青铜铎。

它保存完好,类似铜铃,摇动木舌时仍然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专家认为这个青铜铎是当时有意放置在此,可能是在墓坑即将填完时举行过某种宗教仪式,“因为青铜铎在当时是一种指挥工具。”

在厚厚的青膏泥之下,是大面积黑色的木炭。

它们覆盖在整个墓室之上,两面倾斜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其颗粒细碎,显然是经过了人工的处理,铺设的厚度平均在一米左右,碳层极为结实,明显也经过了人工的夯筑。巨大的坑底更是全被铺上了一层厚达1.65米的木炭。

古人为什么要用木炭保护墓室呢?这和木炭的特性有关。

木炭的堆积可以防虫。南方昆虫很多,特别是白蚁。而用烧过的一米厚的木炭,可以把白蚁等昆虫隔断在墓室外。

木炭还可以吸潮。坑底的大量垫炭可以抵御地下的潮湿和少量地下水的渗出,四周的木炭层还可吸去透过青膏泥渗入的少量水分。为了保护墓室免受绍兴地区潮湿多雨气候的影响,古越人利用木炭本身所具有的吸水防潮功能,构成了第二道严密的防水保护层。

经测算,印山大墓用于填筑的木炭约有1400立方米。在古代,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极高地位的人恐怕难以做到。

最后在墓室表面,还有最后一道保护层——树皮。

这些树皮呈瓦片状层层压叠,大约有140层左右,其厚度足有20厘米。

专家说,树皮不像木头,不会渗水,就像油毛毡一样有很好的隔水性能。

层层叠加的树皮,就像中国传统民居屋顶上的瓦片,将墓室外可能出现的少量渗水,沿着斜坡状树皮的表面,排向墓室的两侧。水分因此不会沿着木枋之间的缝隙渗入墓室的内部。

“江南第一大墓”主人之谜

登上博物馆二楼俯瞰,整个大墓的平面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墓室由巨大的枋木构建,平面呈甲字形,竖穴深坑墓,全长约100米,墓坑和墓道均在山岩中挖凿而成,工程浩大。墓室分隔为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室之间设有门栏和木板隔墙。

考古专家分析,印山大墓的构筑方式为先用枋木在两条垫木上横向铺设墓室的底部,然后在底面的两边用枋木紧密排列互相斜撑构成三角形断面的墓室,顶部压盖一块半圆形的厚木。

如此庞大、精密、奢华的墓室,足以印证主人的特殊地位,建造时间非十数年无法完成。

遗憾的是,印山大墓并没有出土任何可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

大墓的发掘是在1996年,由于发现盗掘迹象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大墓上除了三个现代盗洞还有七个巨大的古代盗洞。这七个盗洞一字排开,分布在封土的东西向中轴线上。其中最大的六号盗洞,直径居然达到了八米多。

图源 | 央视纪录片《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大墓发掘记》

这七个巨大的古代盗洞,到底是哪个朝代的盗墓贼所为?

在清理七号盗洞底部填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锈蚀严重的铁锛,专家分析,它很可能是当年盗墓者遗失的挖土工具。

铁器在南方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出,造成这七个巨大的盗洞出现的盗掘,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图源 | 央视纪录片《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大墓发掘记》

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这表明有一种可能,在公元前222年秦国统一百越之时,打败了越国,俘获了越国国君。但秦始皇怀疑东南有天子气,为了防止强悍的越国民众东山再起,对印山越国王陵进行了政治性的盗掘破坏,以达到绝王气、断地脉的目的。

这或许就是印山大墓遭到毁灭性盗掘的真实原因。

由于大墓被盗情况严重,考古专家根据发掘材料的综合分析,再结合文献考证,认为印山大墓是一座越国王陵,墓主人是越王允常。

允常是勾践的父亲,约公元前510年即位称王。

“越之兴霸,自允常矣。”据史料记载,当时越国在允常的领导下,逐渐由弱变强,从吴国的附属小国走上了与强吴抗争之路。他还曾请来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自己铸剑,梦想着有朝一日招贤纳士,与中原诸侯共享尊荣。

而在《越绝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也,初徙琅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

书中明确描述了允常大冢的地理位置在木客,而如今大墓所在的印山,正坐落于绍兴古城西南方大约13公里,这个距离与史料中的十五里正好相吻合。

此外,印山大墓背面有个村子叫木栅村,年长的村民说,木栅村在很久以前名叫木客村,后来才慢慢被误传为木栅村。

综合以上种种,这座“江南第一大墓”的主人很可能便是越王勾践之父允常。

北有秦宫,南有印山

在博物馆的二楼,还能看到一些出土于印山大墓的文物复制品,原物大多陈列于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中。

例如在墓室中部北侧发现的两件精美的龙首玉钩。

玉钩由黑白两色混杂的玉料雕刻而成,整体形状做成了龙首形,龙嘴微启,钩身全部印刻着短斜线羽状花纹。

专家判断,玉钩当时可能是插在木架上用来挂青铜乐器的,形制与苏州真山春秋晚期吴国大墓所出土的玉钩基本一致。

这似乎表明,墓室中原来可能有大型青铜器陪葬品。

玉镇 | 印山越王陵博物馆中陈列的复制品

在印山大墓的墓室中,还出土了数个被泥土包裹的馒头形玉镇。

玉镇上雕刻着精美的勾连卷云纹,底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在弧顶中心有一个呈扁平形的小钮。这在国内考古中极为少见。

玉镇 |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展出的原物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地上铺着席子。玉镇,便是当时用来压住席子四角的工具。

独木棺北侧出土了一把玉剑。

剑长42.4厘米,素面,剑宽均匀,剑锋锐尖。剑鞘为木质,外缠丝线,再整体髹黑漆。经过对比,其造型竟然和早先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剑十分相似。

在古代,玉质兵器是越国王室使用的礼器。在印山大墓的墓室中出现玉质兵器的残片,由此推断,大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国王。

博物馆的二楼大门是出口,在这里把通行卡交给保安即可出馆。

站在印山山顶,俯瞰这片王陵下的土地,不禁对那两千五百年前的古越国浮想联翩。

在历史长河中,史书上对于越国的记述相当简略,以至于在人们心中,越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似乎是历史舞台上一位匆匆的过客。

而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为研究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了可信的实证和线索。

印山越国王陵气势之宏大,营建之精心,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在今天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营建如此规模的墓葬要依赖于十分强盛的国力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与发掘,是研究和证明越国那段辉煌历史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实证和线索,其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无疑是当时越国强盛与辉煌的折射和重现。

(内容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