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嘎嘣脆!“老绍兴”端午霸榜美食是它→

2024-06-08 08:33

来源:


端午节,绍兴民间有食“五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但除了这些,“老绍兴”在端午节还喜欢吃一种嘎嘣脆的油炸巧果,而巧果是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为何绍兴人在这节令饮食上要“抢跑”呢?

巧果在宋朝时就有了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食品,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一个“巧”字道出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也表达了人们追求阖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宋朝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巧果款式极多,市井店铺广为制售。巧果的传统做法,是将白糖放在锅中制成糖浆,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用刀切成长方块,再用手翻折成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据说,心灵手巧的女子不需要借助任何模具,就可以徒手塑捏出花鸟虫鱼等图案,等到七夕晚上把巧果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自然就要夸赞做巧果人的手艺了。所以,当时巧果又有“笑靥儿”“果食花样”等叫法。

巧果是绍兴端午必做食物

江西人李兵来绍兴已经11年,他在越城区塘南农贸市场经营一家蛋糕店。每年临近端午节,他和老婆两个人就要忙里忙外开始炸巧果了,口味有甜咸两味,以满足绍兴人的这份口腹爱好。

笔者在李兵店内看到,他制作巧果的手艺非常娴熟,先把面团按在案板上反复揉捏,几个简单重复的折拢摊开动作,用擀面杖就把面团摊薄成一张大大的面饼。接着,李兵用刀把面饼切成呈两寸长的条形,再在中央切一道口子。他老婆就用手沿着这道切口翻折,卷曲绾结,这样巧果的初胚就做好了。最后,下锅开炸,等锅中热油滋滋作响,白色巧果倒入后上下翻飞,几分钟后便炸成通体金黄,捞出冷却,香喷喷的巧果就新鲜出炉了。

李兵透露,为迎合绍兴人口味,他特意做了一些改良,添加起酥油、黄奶油等配料,这样就使炸出来的巧果更加香甜酥脆了。有一年端午节,居然卖出800斤巧果,购买的队伍排得很长。

绍兴人为何端午吃巧果

七夕节才能吃到的巧果,绍兴人为何选择在端午节“端口前移”?

绍兴民俗专家吴子能解释说,端午正值芒种节气,芒种是代表麦类等成熟丰收的节气,此时新麦已收,麦粉刚磨,越地民间自古便流传有做麦食、吃麦食的习俗,像越城、柯桥吃巧果、诸暨炸麦花、嵊州做麦镬烧、新昌吃汤包等节俗,都有吃第一口新面食以庆祝麦子丰收的寓意。其次,端午在绍兴也称为“女儿节”。在这一天有娘家礼望新嫁囡的风俗,俗称“望端午”,即在女儿出嫁后的头个端午节,娘家要准备一份丰厚的礼物送到女婿家,以示对女儿的关心。因为礼物主要是用来“撑门面”的,所以作为伴手礼之一的巧果,就必须做得既漂亮又好吃。再次,过去女孩子在未出嫁前都想通过某物传递出心灵手巧的信息,做巧果刚好可以用来生动表达。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用炸成酥脆金黄的巧果,充作“五黄”盘馔的做法。

小零食能否成为一道新产业

巧果,作为一项绍兴传统美食,历久不衰。除炸巧果外,绍兴人在端午节还做油炸馓子,即将麦粉搓成细条,绞成绳状后放入油镬氽炸而成,俗称“油馓结”。以至端午临近,绍兴的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麦花的香味,遍地都有现做现卖巧果的人。

众所周知,绍兴传统美食除了香糕、臭豆腐、茴香豆、奶油小攀等,其它品种基本乏善可陈,若干年来一直有待扩群,那么是否可以发掘一下巧果,让小零食成长为一道新产业呢?

李兵坦言,此想法若想变成现实颇有些难度。因为巧果作为端午节流行点心,极像中秋节月饼,一旦过了岁时节令,人气和关注度急剧下降,而食品都有保质期,如果没有一定的客源作为销量保证,商家自己也会主动选择离厨撤柜了。巧果又属于油炸面食,形似麻花,一般以甜味居多,对如今注重饮食保健的人来说不太友好,一般只会选择浅尝辄止。

吴子能也认为,要想让巧果不限于端午供应,在四时八节经常出现,就离不开政府部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宣传,也离不开文旅单位对做老味道的决心和坚持,如果能够在人流量较大的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山阴城隍庙会等场合多次出现,拟巧果以“牛郎织女”式爱情寓意,说不定这份充满烟火香气的零食点心,也会渐长成一种地方性的代表美食,独印上属于绍兴的味道,就像宁波南塘老街的油赞子一样,需要排老长的队伍才能够买得到。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通讯员 顾鹏程 文/摄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