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与孔子,如何“立人”?

2019-12-18 10:1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现场


孔子像

鲁迅像

鲁迅自己曾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事实上,无论怎样,鲁迅总是绕不开传统基因在他身上的显现。

为深入探讨鲁迅、孔子之于民族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12月14日~15日,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和绍兴文理学院联合举办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

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立人文化,一些专家学者作了深入交流。

“立人”上的异

孔子立礼教制驭下的人,鲁迅立“精神界之战士”

12月14日上午,在国内近百位鲁迅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见证下,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正式成立了。探讨鲁迅、孔子之于民族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这是鲁迅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个话题。在今天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下谈论从孔子到鲁迅的文化,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鲁迅的精神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关系?

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说,鲁迅从少年起就诵读儒家经典,“几乎读过十三经”。后来虽因家道中落,不得不放弃科考,进入新式学堂。但新式学堂“上午声光电化,下午子曰诗云”,也说明他与儒家经典仍然保持着联系。几十年后,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宣称“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几乎和我不相干。”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现场。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健说,以大历史观而论,孔子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大家、大师级人物,在人类文明史、文化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他们都贡献了自己杰出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但是,就思想的文化属性、文明属性而言,他们则是不同的,需要加以认真区别和辨析。

黄健认为,孔子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国国民性生成的历史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所主张的以“仁”为核心、以“忠孝礼义廉耻”为纲常的思想体系,在农耕文明相对封闭的时代很好地维系了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支持。而鲁迅则是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日渐式微面临转型的时代,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旨在摆脱精神奴役,构建“立人”思想体系,让国民能够真正地认识自身文化和性格的缺陷,获得现代文明的洗礼,推动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认为,鲁迅与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立人”,就是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又要树立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孔子和鲁迅“立人”的出发点不同,孔子要立的人是礼教制驭下的人,鲁迅要立的人则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界之战士”。不过,他们都把人与人的灵魂和精神视为首位。他们都倡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并以此自励,达到时代智者之顶。

“立人”上的同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指出,鲁迅和孔子都是中国一代一代的,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找不到还得继续找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张梦阳认为,鲁迅与孔子虽然在“立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看重人的灵魂和精神却是相同的。

孔子说:“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己,毁其体则下之。”就是说控制老百姓的方法,上策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不得已时才把他们关在监狱里,杀头是下策。不要以为武力镇压才能维护稳定。

鲁迅的核心思想是“立人”。20世纪初期,鲁迅主张“根柢在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认为只有立起具有自觉精神的个人,才有望救中国,扭转对物质崇奉过逾的庸俗倾向。

而在孔子的心目中,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当子路问孔子:“如果让您来统帅三军,您愿意和谁一起作战?”孔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那些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的人,没有工具徒步过河的人,死了都不后悔的人,这些人,我是不愿意和他们一起共事的。”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顾红亚认为,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一个盲从的人,他认为首先要保全自己,而保全自己,不是单靠匹夫之勇就可以的。

对这一认识,鲁迅予以认同,在《论“赴难”与“逃难”》一文中,鲁迅写道:“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我也正是反对大学生‘赴难’的一个。”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了“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一语,遂有了“因材施教”这一成语。

孔子有弟子三千,面对这么多学生,他能找出适合每个人的方向,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鲁迅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开设私学,教育学生,但他先后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等地中学和大学担任教职,与孔子一样,鲁迅同样觉得直观、启发式教育更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孔子通过教学宣传他的思想理念。“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不光是孔子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他所有学生的要求,要求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以此来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实现恢复他的理想社会的目的。

而鲁迅终其一生一直强调“立人”:“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样才能在“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两人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教育学生、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方面,却各自走在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列。

作者:记者 童 波 文/摄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