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因为出过秀才、举人和朝元,而成为遐迩闻名的书香门第,更因为鲁迅曾在这里受教于寿镜吾先生,成为闻名天下的一个私塾,从而为国内外游客所向往。
3月26日,笼罩于一片微雨中的寿家台门,突然出现了一片小小的热闹景象,在众多游客中,一支20人左右的祭祖队伍格外惹人注目,他们是寿家的后代,来自北京、珠海、金华、杭州、舟山以及绍兴本地,为纪字辈的曾孙和德字辈的玄孙两代,其中寿镜吾曾孙女寿纪瑜年纪最大,现年91岁。据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寿镜吾第五代孙寿林(寿德林)介绍,寿家后代如此大规模的寻根祭祖还是第一次。
记者采访了几位寿家后代,了解了寿家台门内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寿家台门斗
这个台门里
出过一个偷跑出去赶考的朝元
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至今,寿家台门的格局基本保持了原样。
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有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是厢房。第二进为大堂前,用于祖宗忌日祭祀、红白喜事、贵宾接待等。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当年的卧室。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参观寿家台门,首先会见到台门斗的隐门上方悬挂着的“文魁”匾,它静静地散发出书香门弟的气息。文魁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对举人的一种称呼,寿镜吾20岁那年考取秀才后再没有走进考场,“文魁”匾与他无关,这匾是他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
图/寿家台门第二进“思仁堂”
寿家台门出了一个秀才和一个举人,已是光宗耀祖的事了,想不到寿镜吾的次子寿鹏飞更厉害,考中了朝元(即殿试一等一甲)。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逢执掌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和选拔人才,清政府决定增加一次全国会考,寿鹏飞在保和殿全国优贡会考中,一举夺魁。这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位朝元。“不过,我爷爷寿鹏飞的这个功名是偷偷跑出去考的。”寿镜吾第四代孙寿纪扬老人在靠近东厢房的过道上告诉记者,当初,这里是三楼三底,太爷爷一度在这里“一夫当关”。这是怎么回事呢?太爷爷是一位品行端正的饱学之士,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不但自己远离科考,还不让儿子去应试。当他知道儿子寿鹏飞坚持走仕进之路后,便将他关在家中楼上,派专人看管,还改筑了楼梯,家人进出都要经过他的房门前,以便掌握动向。寿鹏飞眼见正面突围无望,只好请母亲帮忙,坐着竹篮从二楼的窗口攀绳而下,逃出家中,进京赴考。
寿镜吾对此大为生气,将儿子寿鹏飞的“朝元”匾从寿家台门搬到了老家诸暨江藻镇,表示与儿子“各走一边”的意思。
鲁迅先生读过书的桌子
是如何失而复得的
祭罢先祖镜吾公的寿家后代走出台门后,寿纪扬先生忽然记起了几件事,拉着记者折回东厢房。
他先是对着陈列在三味书屋内木头做的教方(类似于戒尺)说:我的父亲跟我说过,我太爷爷十分节俭,他所用的教方不是木头而是竹片。接着又指着那张刻有“早”字的课桌,讲述了它当年失而复得的一段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三味书屋的一批课桌被有关部门借用,时间一长,那些桌子被不断挪动,换了地方,搞不清放在哪儿了。其他桌子倒还好说,鲁迅先生用过的桌子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寿家人迫切希望找到它,后来凭借桌子上面刻有“早”字这一特征终于将它找回。
图/寿家后人在三味书屋合影
后花园的两棵桂花树
是陈毅元帅提议补种的
寿家后代分两次把寿家台门以捐赠等形式交给政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寿镜吾长孙寿积明(曾任绍兴中国银行行长,1949年后任中国人民银行绍兴支行副行长)代表寿家将房屋无偿捐赠给国家;2003年,寿家台门最后一位住户黄栩老师(寿镜吾孙媳妇,曾在稽山中学执教)搬走,其后有关部门对它作了维修,与三味书屋合而为一对外开放。
陪同寿家后代的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些人士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前来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当他在三味书屋的后花园听陪同人员讲到“这里曾经有两棵桂花树”时,提议不妨加以补种。
陈毅的这一提议不久就得到了落实。
图/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入口
一部《寿氏家谱》
如何留存至今
据黄栩的女儿寿纪芳介绍,从寿家台门走出去的后代分布在北京、深圳、杭州、台州、金华等地,很少回来,“留守”绍兴的后代经常会到这里来看看,开始是她一个人来,“主要是清明和冬至期间过来,在镜吾公的画像前献一束菊花,鞠几个躬”,后来妹妹寿纪良等人也加入进来,曾在柯桥区福全工作30多年的姐姐寿纪钟退休后花两年时间绣了一幅《四季平安》(牡丹图)送给绍兴鲁迅纪念馆,希望以此来祈求寿家台门以及鲁迅故里的时时平安。
这次寿家后代的组团祭祖主要是一本《寿氏家谱》引发的。
寿纪芳向记者追忆了这部《寿氏家谱》的往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思仁堂”里一批寿家先祖的画像被抢,寿纪芳闻讯后赶来,痛惜之余发现《寿氏家谱》(上下册)幸免于难。为了其免遭不测,大伯寿积明让她将家谱带出妥为保管。寿纪芳反复考虑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她复印了两份,一份存放在她供职的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一份放在自己家中,把原件送到大伯寿积明的长孙寿林(寿德林)那儿。这才让《寿氏家谱》留存下来。
“这次活动,主要是寿林(寿德林)和马钟伟(寿积明外孙)等人,组织了各地的寿家后代前来绍兴寻根,希望把‘正直善良,忠厚为人,节俭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寿家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得到了寿家后代的积极响应。”
结束采访后,记者在寿家台门徘徊良久,感觉这里每个角落都透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气息,让人心醉。它不但是寿家良好家风的一个源泉,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条涓涓细流。
作者:单建华/文 赵国华/摄 编辑:施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