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沃洲美镇大市聚

2019-01-22 14:56

来源: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名山簇拥,天姥山、沃洲山、东峁山三山鼎立;碧水环绕,沃洲湖、钦寸湖两湖相拥,丹溪、沃溪两溪盘绕;人文深厚,这里是江南般若学中心、士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古代山水诗的发祥地、“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这就是新昌县大市聚。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继往开来,这里将是宜居宜业的新昌东部美镇。

沃洲山水秀如眉

沃洲,原为石桥溪(今称新昌江)中的小洲。民国《新昌县志》载:“沃洲,县东二十里,自桑园分派,石笋汇流,中壅沙潭,长里许者曰沃洲。平坦幽闲,丛生兰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新昌县大市聚镇,就处于这眉心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座小镇秀如眉的山水美景。

“月在沃洲山上,人在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唐代时,沃洲山一带的景色已经出现在了诗里。唐代诗人朱放的一首《剡山夜月》,将此地的夜景描写得动人心魄。

明月悬挂在沃洲山上,月光把近山低水照得如白天一般明亮。住在山上的僧人或来自远方的游人,站立在溪边。岸边是茂密的黄花,花丛覆盖着清清的河水。而一群群白鹭在泊于岸边的小船周围飞翔,把睡在舱里的橹公也惊醒了。这诗中,有山有月,有人有溪,有花有水,有鹭有船,多美啊。

(沃卅忆 俞切民)

而在唐代之前,沃洲的山水之美,也已经被东晋的高僧们看中。白道猷的一首山水诗:“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长啸自林际,归此保天真。”不仅将沃洲山群峰竞秀、泉瀑争流、一鳌挺立、两湖辉映的秀美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还让此地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更令人称奇的还有“买山而隐”的故事。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录:东晋高僧支遁见剡中山水奇丽,就向隐居于此的另一高僧竺道潜提出要买沃洲隐居。竺道潜说:“你想隐居就来吧。没有听说古代的隐士,还要买山隐居的。”

支遁、竺道潜,何许人也?先来说竺道潜。此人其实是大有来头的,他是东晋大将军王敦的弟弟,因不堪宫廷及官场的纷扰,在此地隐居,创立寺舍,研究佛经。同样崇尚清谈的支遁很羡慕,便向竺道潜提出买沃洲小岭隐居的请求。

再来说支遁。支遁到沃洲后,钱倒是一分没付,名却传遍天下。他在这里建起了沃洲寺,天天与好友王羲之等人探讨学问,并在这里完成了佛教般若学即色宗的研究。当时,跟随他的徒众有一百多人,沃洲寺是中国较早的佛学院。除了进行佛学的研究和教学,支遁当时还在这里,就着这青山绿水做了两件事情:放鹤,养马。

如今,人工建成的沃洲湖虽淹没了那座东晋古寺,但支遁当年的养马坡、放鹤峰依然耸立于碧波荡漾的湖畔。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的产生是佛教中国化的教程。这六家七宗,这里就占了四宗。说这里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

唐诗百首咏沃洲

除了绝妙的景致、宜人的风物,在此盘桓栖居、流风遗韵的魏晋高僧名士更是为这片沃土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而有了这些打底,也就不难理解沃洲为何会成为唐代诗人们争相游历的非常之境。

有专家考证,在唐代400多位到过浙东的诗人中,有340人曾游历沃洲。在一本由新昌县文史专家收集编撰的书《天姥山唐诗三百首》中,吟诵沃洲的唐诗竟有115首。

在喜好漫游的唐代诗人眼里,沃洲的美景,魏晋的遗风,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向往,于是乎纷纷云集沃洲作诗酬唱。晚唐诗僧皎然的“山阳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就是对当时这一盛况的生动描述。

虽然赋诗的角度多有不同,诗人的名气有大有小,但他们钟情沃洲的心迹是一样的。文人骚客们用奔放的生命、锦绣的辞章,唱响了一曲曲献给山水沃洲和人文沃洲的浩歌。

白居易称沃洲为“东南眉目”,游遍天下名山的李白也曾拿着沃洲这把美的尺度,衡量他所钟情的美景,写下诗句:“五松何清幽,胜景美沃洲。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钟情于沃洲的还有刘长卿,这位隐居剡东多年的唐代诗人,曾写下12首语带“沃洲”的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在这首《送方外上人》中,他劝诗僧灵澈:像你这样的“孤云”“野鹤”般的行僧,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不要到沃洲山隐居,因为那儿已是世人皆知的去处。

刘长卿的意思,显然并不是说沃洲山不是好地方。相反,他在《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诗中写到:“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诗中的“道林”,指的是高僧支遁。

“只因支遁多高致,遂使名贤作胜游。”在这些涉及沃洲的唐诗中,最多的内容就是缅怀支遁。唐代僧人灵一写诗赞道:“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实际上,在支遁之后,还有一位高僧与沃洲缘分极深。那是唐太和三年,头陀僧白寂然到沃洲探古寻幽,看到山川秀丽、支遁建寺的遗址尚在,恋恋不舍,就四处化缘,重建了寺院,并派遣徒弟常贽专门赶赴洛阳,请大诗人白居易撰写了碑记,这就是《沃洲山禅院记》。

如今,沃洲禅院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沃洲湖畔的省级文保单位真君殿里,有一个三白堂,纪念的就是开山的白道猷、重兴的白寂然、垂文的白居易。沃洲水电站里的三白亭里,也刻着这篇碑记。

正是冬日里难得的晴朗天气,我们从真君殿后方拾级而上,登顶沃洲山,向下眺望,不远处便是沃洲湖。山拥着水,水依着山。山与水的和谐统一,不经意处便是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画。难怪那么多文人墨客愿流连于此,历览胜迹以怀古,寄情山水而开怀。

鳌峰梁氏领风骚

山水清丽蕴人文。鳌峰梁氏便是最早来这片青山绿水间定居的一个世家大族。鳌峰,乃沃洲山的一个山峰,因盘伏如鳌而得名,即今天的大市聚村。

新昌姓氏,以丁、狄、孟、梁为四大姓。民国《新昌县志》记载:“新地古兼山越,向称丁、狄、孟、梁为旧族,其后神明之胄,自北而南,相率卜居。” 梁氏于西晋末迁入,鳌峰这一支,来自嵊州前梁。因此,此地曾被称为后梁。

鳌峰梁氏最鼎盛的时期在宋、明。彼时,诸多骚人墨客来此会文访友,吟诗作赋,驻足盘桓。号称南宋四家之一的著名诗人杨万里,曾来此访梁总之,见鳌峰台地景色宜人,欣然命笔,留下“四面环溪溪外山,置身浑在水云间”等佳句。宋乾道年间,理学家朱熹曾访梁叔平,夜宿村南清虚庵,宾主以“月来轩”为题,作诗相互酬和。宋嘉定间,名士周益公、章颖等游村东桃源观,见观中桃花千树、松柏参天,作诗赞美:“桃源佳致绝尘埃,唯有桃花千树开,晓雨乍晴香作阵,晚霞相映锦成堆。”明洪武五年,著名学者方孝孺,承师宋濂之命,晋谒国子监祭酒梁贞,并为鳌峰梁氏宗谱作序。

梁贞,是鳌峰梁氏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明初他任国子监祭酒,这相当于当今最高学府校长的官职。这个梁贞,胆识过人。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克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他曾率领一批知识分子迎接,并向朱元璋献言,后被朱元璋重用。告老还乡后,梁贞筑室鳌峰之下,每天和乡里宿儒吕不用等研讨学问。

除了代有才人出的梁氏,大市聚的历史上还出过一位开国将军。沙风,原名吕济人,1918年出生在新昌县大市聚镇梅林山村一个普通农家。1937年,沙风去了延安参加革命,此后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64年,沙风晋升少将军衔,之后担任了国务院农林部部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2013年12月25日,沙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本可以安葬在北京八宝山,但他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于是,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安葬在他父母的墓旁。

航空小镇重智造

讲不完的故事,赏不完的风景以及可以慢下来的心情,这是历史给予此地的厚待。如今,我们循青石古道,越文墨丹青,遇见的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宜居宜业的东部美镇。

大市聚镇镇政府所在地,俗称“街头”。刚刚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个古老的小镇焕然一新。整齐划一的土黄色,正是此地特有的玄武岩风化而成的黄泥土的颜色。街头,也成了镇里老街的名字。

据1918年的《新昌县志》记载,这条老街上原有各类店、铺、坊124家,其中著名的老店有同兴饭店、金元昌、何生记南货店、邱裕盛布庄、梁泰源酒店、泰山堂、回春堂、景生堂药店等,后遭兵灾被毁后,由新昌旅杭同乡会捐款重建,形成现有规模。如今我们漫步其间,一横一直两街,依然可以看到竹器店、木器店、理发店、裁缝店、豆腐作坊等老店铺。

抬头望天,望见的是一架架小型飞机划空而过。这些飞机,来自2018年9月刚刚开园的万丰航空特色小镇。航空特色小镇,其实就是“拥有飞机跑道,可以低空旅游”的特色小镇。航空特色小镇搭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国际化企业集团“万丰奥特”,一条较完整的航空制造和通航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不远处,“陀曼精密机械”首创智能工厂,形成了机械自动化代替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模式,成为“智能制造”的新昌样板。而全球轴承科技与制造领导者SKF集团的球轴承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的落户,将把传统的轴承行业推向新的高度。

主政者说:

大市聚镇党委书记  周明江

作为县域东部的工业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强镇,大市聚古有东晋名士隐逸交游、凌霄放鹤,历史文化渊源流长;今有万丰航空、智慧工厂引领时代、展翅腾飞,传统产业生机勃发。

春秋代序、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大市聚人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敞开胸怀,容载万物,在“宜居宜业东部美镇”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地名说

“市”由“柿”来

大市聚镇是因柿子而得名的。相传,乌龙岗村边有一棵大柿树,盛夏可遮阳乘凉,雨天可遮风挡雨。农民在此从事农副产品交易,久而久之在树下摆摊设店,逐步形成集市。村民口中常挂着一句:到“大柿村脚”赶市去。后来这里更名为“大市聚”。

如今的大市聚镇,依然是新昌有名的柿子镇。作为传统的优良柿树品种,牛心柿因其果实形状似牛心而得名,味甘汁多,是鲜食佳品。

风情园

板凳龙

大市聚镇后梁村的板凳龙是当地一大传统风俗,源于清代,已有上百年历史。

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正月十六当晚,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每条板凳上面固定六个竹编灯笼。

游龙从村祠堂出发,按固定路线绕村2圈。沿途所经各家各户无不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一路上,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紧跟龙身呼喊奔跑。至村中盘灯场,龙头腾挪起伏,绕操场数周。龙头追龙尾,龙尾甩龙头,追逐嬉闹,烟花满天,焰火升腾,人声鼎沸,兴盛至极!至龙头咬住龙尾,始出操场,沿村前道路飞奔而去,远望去,一条耀眼的长龙紧紧护住小小的村庄。

舌尖之上

小京生

小京生,在新昌可谓家喻户晓。其外形小巧玲珑、壳薄色白微黄、面带光泽,果仁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松脆爽口,色、香、味、形俱佳。

史载,小京生于清朝末年从北京引进,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为贡品,民国初期就驰名全国。

大市聚镇是新昌小京生的主产地之一,此地的玄武岩台地和棕粘土壤,是小京生最理想的生长土壤。

独特的炒制工艺也成就了小京生的美味。先从水极清的江河里淘足米粒般大小的沙粒,晒干后备用。炒制小京生时,先把锅烧热,再放进晒干后的清水沙,把沙炒热至微烫手,再把晒干的花生倒进炒热的沙里,用铁铲从锅的中心向两边反复翻炒,尽量让花生不碰到锅面,用热沙的温度把小京生炒熟,小京生炒至八成熟时,就可以出锅,待其冷却即可食。2012年7月,这种炒制技艺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