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沈卫莉
淫雨霏霏的冬日,记者来到位于新昌县城东北郊的羽林街道。细雨给这里的山水笼上一层薄雾,使之有种朦胧之美。
羽林街道成立的时间不长,只有13年。但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8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的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等文物胜迹多达30多处,如唐末至五代时期的小石佛驿铺、元末的赤岸遗址、清代的千柱屋。
让当地人颇感遗憾的是,羽林拿不出显赫的名人。其实,凡有灿烂文明史的地方必有人,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人民。
这一汪水
坐拥两江,怀抱两库,新昌县羽林街道静静地泊在水边。
新昌县有三条江,澄潭江、新昌江和黄泽江,其中新昌江、黄泽江流经羽林街道。
新昌有四个水库,长诏水库、钦寸水库、巧英水库和门溪水库,较大的两个水库长诏水库、钦寸水库的坝址都在羽林街道。
车子驶入羽林街道,当地人自豪地指点着,这是黄泽江,这是新昌江,两江并行穿境而过。
午后,记者来到钦寸水库,水库已经建成,有工人在建设附属用房,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参观。
钦寸水库位于曹娥江支流黄泽江中段,由宁波市与新昌县合作共建,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水库投入运行。
第一次来钦寸水库,记者站在一个侧面观看,但见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黛色群山,白雾笼罩着群山之巅,这层氤氲的雾气,居然把这泓墨绿的水面映照得一汪白一汪绿,随便拍下一张照片,冲洗放大,挂在墙上,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参观完钦寸水库,车子沿着陡坡爬上长诏水库的大坝,大坝有铁将军把门,游人进不去。说明来意后,长诏水库管理人员破例让我们进入大坝区域参观。
但见库区有一块石碑,上有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匋题写的“长诏水库”四个隶书,背面有《长诏水库记》。
长诏水库又称沃洲湖,北倚沃洲山,南临天姥山,地处新昌江上游,源溯天台山,流注曹娥江,为浙江省大型水库之一,建于1972年,1979年竣工……
站在68米高的坝上,游目骋怀,沃洲三峰石女峰、鹅鼻峰、香炉峰层峦叠嶂,山不高,一层薄薄的白雾萦绕着群山,似仙境般。
库区有一孔正在泄洪,飞流而下的水流,似一条白色的“水龙”一跃而下,撞落在宽大的河道里,发出欢快的“哗哗”声。远处,碧波浩渺,光影在水面飘飘悠悠,在氤氲的雾气之中穿行,又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茵,呈现一派壮丽的自然风光。
同行者介绍说,时值冬天,此处游人不多,如在春夏,为一览湖光山色,游客会纷至沓来。
这确是一处形胜之地。在沃洲湖的波光里,我仿佛看到无数故人的倒影——竺道潜、支遁等十八高僧,王羲之、孙绰等十八名士在沃洲山水间游历。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追随前人的脚步来了,他《壮游》诗中的“归帆拂天姥”之处而今已是峡谷藏明珠、汀渚变乐园。白居易挥笔写下的《沃洲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为“会稽佳山水”做了最好的注脚。
羽林街道,因水而静美,水的最终指向却是人,满足人们的用水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片地
羽林街道成立时间虽不长,但是这块土地历史悠久,五代时,它属安仁乡管辖。清宣统至民国初,羽林街道分属城东、沃洲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进行地域划归。2006年9月,羽林街道成立。由原城关镇的临江社区、拔茅片、大明市片组成,与新昌县城东新区管委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公。
街道工作人员说,羽林街道虽比不上有些历史悠久的古镇,但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上的一个节点,这里有不少遗址,唐代的小石佛驿铺、清代的古窑、千柱屋等等,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厚。
央于村的小石佛驿铺,位于“浙东唐诗之路”谢公古道中段,唐至五代期间出现,原为杭州至台温的驿站之一,因驿站供奉有一尊小石佛像而得名。
踩着泥泞的古道,我来到小石佛驿铺,虽不至于如“浙东唐诗之路”提出者竺岳兵先生笔下“荆棘缠古道,牛羊踏荒冢”,但是这座清中期翻建的驿铺确实有点衰败。
小石佛驿铺,坐北朝南,五开间的穿路廊,一览无余,弹石路面,内有檐枋浮雕草龙、蝙蝠等吉祥物。墙体竖有碑石六方,惜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古道、荒野、驿铺,此刻小石佛就在眼前。我心里浮现的是1500多年前的小石佛驿铺,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刘长卿、李白、杜甫、白居易、张祜、李商隐等多位唐代诗人,游憩“谢公古道”,栖息在此,小石佛驿铺俨然成为唐诗之路要冲。
北宋熙宁五年(1072),日本大和尚成寻阿阇梨来中国取经,于五月十三日坐轿到小石佛驿铺礼佛,再去天台国清寺。
千年之后,故人远去,只留下小石佛驿铺在风雨中独自孤单。
央于百年古窑位于104国道边,9座古窑遗址一字排开。车子驶过,记者一眼瞥见,急唤司机路边停车。
下车去参观时,窑址前的水洼拦住了去路,踩几块砖摇摇晃晃地进入长满绿色青苔的窑址,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一地废弃的青砖。伫立其中,抬头望着窑穹,想象着百年前在此汗流浃背的窑工,他们在泥里火边忙碌,生产大量的砖和瓦。时间嘛,在古窑眼里百年也不过一瞬耳。
傍晚赶往新昌茅拔村千柱屋,此屋由张氏富商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比诸暨斯宅千柱屋还要早建成6年。
白墙黛瓦,高高的飞檐,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据介绍,这间清代建筑由“上间”“老屋”“新屋”“书房”等四处宅院组成,其中“新屋”占地面积8658平方米,有房屋102间,大小天井26个,规模宏大,结构巧妙,是江南典型的大型宗族建筑。
拔茅村千柱屋还有三四位白发老人居住在此,他们坐在廊下泡脚,已见惯这里人来人往的景象,只顾闲话今天的好日子。拔茅千柱屋由张氏后人、中科院研究员张颖中牵头发起修缮,如今不少地方修缮一新。
拔茅,原叫白茅,之所以改名,据说是《易经》中有“拔茅茹,以其汇”的说法,比喻互相推荐,把贤者引入聚集起来,不知道千柱屋的“聚族而居”是否也包含此意。
这里的人
倘佯在羽林的山水间,发千古之幽思,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驶入了大明市新区,有关工业区开发建设的标语随处可见,完成平整的万亩土地望不到边。
20天征迁1万亩,10天房屋搬迁签约率100%……据说,大明市新区的征迁速度一次次改写了“新昌速度”。而在过去两年里,大明市新区已经完成三期房屋搬迁,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四期房屋搬迁工作已经全部签约。
乍见大明市新区,总感觉与“唐诗之路”上的羽林、与古窑古宅里的羽林不相称,一个快,一个慢,一个新,一个旧。细想,它又是非常相称的。但凡一个地方要具有生命力,必须是在传承的同时开放,这样才能为古老的土地注入活力,将悠久的文化带向未来。
雨天,工地上静悄悄的,不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但我相信,未来的大明市新区会成为一颗产城融合的浙东明珠。
与大明市新区建设相呼应的是,村民许岳中在为乡村旅游开发而殚精竭虑。
许岳中担任过央于村的村委主任、村支书,卸任后无官一身轻。但是这位中年汉子喜欢折腾,他递给我一张纸,上面用钢笔字写着“央于村旅游产业规划”:央于村作为“浙东唐诗之路”水陆路的交汇点,可在此打造唐诗码头,重现“唐诗之路”盛景;村内有数座百年古窑遗址,可开发民窑民宿项目、农耕文化园;央于村还有独特的砖雕文化,可建设砖雕文化村……
央于,原为“岟嵔”(yǎngwěi),“岟”的意思是山脚,“嵔”是山高,两字合成村名,意为村在高山的山脚。这倒是十分符合它位于天姥山山脚的地理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岟嵔讹化为央于。
为证明他的所言不虚,他开着汽车,领着我看央于乡村旅游线路,小石佛驿铺、砖雕长廊、古窑、渔场、唐诗码头……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中,雨越下越大,他也不撑伞,每到一处,激动地描绘着明天的央于。我在心里暗暗佩服,有如此精气神,何愁央于乡村旅游不振兴。
三合村,一个离新昌县城不到5公里的普通小村庄。5年前,新昌县世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中了三合村这块宝地,投资千万元在这里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
从此,荒芜的田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基地建有中医药陈列馆、百草园、中药种植园、果蔬园。
村民老蔡是三合村人,他家的田地租给了“世豪”,他在“世豪”打工。记者问他,收入增加了吗?
“田地出租有租金,我在‘世豪’打工有收入,不错咧。”老蔡笑答,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有盼头。
羽林之名据说来自一个典故,1500多年前,南朝梁代,会稽女子石令嬴被梁武帝收入宫中,生子萧绎(梁元帝),被封为妃。石令嬴一次衣锦还乡,羽林军驻扎在今天的泉清村外田畈,后人称此为羽林畈,羽林街道之名由此而来。
隆冬,走马观花羽林街道,这里不只有名胜古迹,还有大美乡村和工业新区,所见所闻一片生机勃勃,总有一种错觉萦绕——羽林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人,它是美女石令嬴,或是帅小伙,充满生气,奋发向上,大有可为。
主政者说
羽林街道党工委书记 丁爱锋
羽林街道坐拥两江,怀抱两库,风景优美;幽幽古韵小石佛铺,千年古刹云居禅寺,古法传承百年古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将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围绕美丽羽林建设这个中心,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推动大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真正成为新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好为富民强村文章、全域旅游文章、土地开发三篇文章,抓住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契机,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风情园
藕岸真君大庙
清代寺庙建筑,位于藕岸村。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大庙坐北朝南,建筑由山门、大殿两进组成。戏台已毁,石柱尚存。主殿祀宋抗金名将宗泽。山门面宽三间,梁架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八檩用五柱,前施卷棚廊,半腿承托出檐。大殿面阔与山门一致,石柱木架结构,明间五架抬梁带双步,前施骑马枋,八檩用四柱:山面穿斗式,八檩分心用五
柱,牛腿承托撩檐枋出檐。藕岸真君大庙是新昌境内奉祀宗泽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拔茅小龙亭
小龙亭位于拔茅村后高蟠湾岭上。万历《新昌县志》载:“龙亭,在高蟠潭上,称白龙母所栖,因作亭奉之。此庙屡毁屡建,现庙宇建筑为近时所修,但壁间嵌有碑石一块,镌刻时间在清道光丙申年(1836),碑文中有:“吾乡龙亭在高盘山之巅,相传圣母毓龙于此,迹甚奇,复时出云降雨泽化一方,遂建亭以志其德。”说明道光重修时塌毁已久。2002年至2007年,村民踊跃捐助修复,历时五年,初具今貌。
作者: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