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 顾鹏程 文/摄
鲁迅在1922年10月创作的小说《社戏》中曾这样写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照理说,以“鲁迅外婆家”孙端镇安桥头村风情为写作背景的小说,皇甫庄包殿前的水乡社戏自然更出名一些,但鉴湖边有一座叫钟堰的古戏台,名声却明显盖过它,堪称绍兴水乡“第一戏台”,这是为什么?
1956年5月,古元所作的钟堰古戏台绘画
受文人墨客追捧
鉴湖钟堰古戏台,又称万年台,建造年代不详,位于越城区城西快阁,临鉴湖而设,是一处观看水上社戏的绝佳场所。
钟堰本是一处古代水利工程,堤上建有一座庙,即钟堰庙,参拜者甚多。庙前有一座戏台,建在水中,抬梁式构造,单檐歇山顶,翼角起翘,前后以板屏相隔形成前台和后台房,前台演出区四周有仰开勾栏美人靠,上方为藻井。每年农历三月十四,即鉴湖创建人马臻的生日,这里照例要演出水乡社戏。
每当有演出,钟堰古戏台便变得热闹非凡。看戏的人群分成两拨,一拨在空地上,另一拨则在水面上。凡自家有船的,会早早地把船划到这里,抢占水上最佳位置;陆地的戏台下,到处都是卖汤圆馄饨、冰糖葫芦、瓜子花生、甘蔗荸荠、五香豆腐干等点心摊贩,还有卖纸烛银锭、小百货、小玩具的摊点,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看戏的心情也是非常闲适,或蹲或站,或边吃东西边聊天,如过节一般。演戏一般从下午开始,直到次日天明,演出的大都为一些传统戏剧,如绍兴大班《穆桂英挂帅》《三请樊梨花》《双龙会》《将相和》等,也有越剧文戏。到了后半夜,还会上演《男吊》《女吊》《跳无常》等恐怖的目连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可染、叶浅予等一批著名画家曾来到钟堰采风,并把表现古戏台独特风韵的画作传播至海内外。尤其是1956年5月,画家古元来到绍兴,他精心创作了一幅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水彩画:宽阔的鉴湖水畔,钟堰古戏台矗立在梦幻般仙境中,头戴乌毡帽的农民正在岸边系泊两只小划船,如此质朴清新的画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4年春,著名导演谢晋来绍拍摄电影《舞台姐妹》,他把钟堰古戏台作为外景,拍摄时岸上和船上都站满了看戏人群。谢晋导演通过电影画面,把绍兴“水乡社戏”这一优美形象传播得更远,影片先后获得“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等荣誉。
电影《舞台姐妹》截屏
目前,仍有不少绍兴土特产以钟堰古戏台作为商标,不少旅游书籍也将它印为封面。这一座有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精美建筑,深受文人墨客追捧,广为颂扬,成为水乡绍兴的一大标志。
古戏台四面临水
令人惋惜的是,钟堰古戏台曾在“文革”时期遭拆毁。如今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推进,为尽快恢复钟堰古戏台的原始风貌,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绍兴文史专家朱元桂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当地群众的方式,对该戏台进行了调查,其间还论证了古戏台究竟是三面临水还是四面临水的问题。
原来,根据1964年著名戏剧家谢涌涛的现场速写本,他临摹的钟堰古戏台为四面临水,支撑起古戏台的石柱全部没在水中,整座戏台就建在水中央。经钟堰村多位村民回忆,证实“文革”之前的钟堰古戏台北边与岸边河墈确实存在一段距离,这仅存的一米多狭窄水面,系村民修理小划船所用。那么,为何后来钟堰古戏台又是三面临水呢?据村民钱永发分析,后来有些村民向河里倾倒垃圾,导致戏台与河岸之间1米多宽的水面逐渐被垃圾填满,久而久之,古戏台就变为三面临水了。
现在,钟堰古戏台与周边的钟堰庙、画桥、杏卖桥、姚长子墓、汪云墓等组成了陆游故里的重要部分,成为无数游客吟诵“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的代表性景致。
作者: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