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舞蹈梦想
“舞蹈艺术是一种能量的传递。”绍兴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邵丽娜和舞蹈的缘分,始于她小学四年级那次意外的“选拔”。当时音乐老师在各班挑选肢体协调性好的同学,她因为平时爱跟着课间操音乐晃脑袋、摆手臂,被老师拉到走廊里试动作,于是邵丽娜跟着节拍走小碎步、模仿老师抬手转圈。一轮过后,老师笑着说“节奏感不错,去舞蹈队试试吧”。
进队后,舞蹈成了邵丽娜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每次六一晚会和元旦晚会前,她和小伙伴们都会在放学后留在舞蹈房排练,阳光透过窗户斜照在把杆上,老师拿着节拍器,一遍遍纠正她们的手位——“手腕再提一点,像端着一碗水”“脚步要轻,别让地板发出‘咚咚’声”。就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邵丽娜的舞蹈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后来,邵丽娜开始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文艺汇演及比赛,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上台,候场时我攥着队友的手,手心全是汗,可一听到音乐响起,灯光打在身上,所有紧张都不见了,只记得跳完后台下的掌声特别响,老师还笑着夸我。”邵丽娜回忆道。
从一开始觉得“穿漂亮演出服很有意思”,到慢慢发现自己真的热爱舞蹈:每次看到舞蹈比赛的视频,她都会忍不住跟着比画;每次练新动作,她哪怕压腿压得疼到眼眶发红,只要能把一个难点跳顺,就会特别开心。“那时候我已经学了三四年钢琴,钢琴老师劝我应该坚持学钢琴而不是跳舞,可我每次坐在钢琴前,满脑子都是舞蹈房的镜子和把杆。”
后来,邵丽娜向父母表明了自己想专心学舞蹈的心,父母看她认真的样子,同意她停学了钢琴。从那以后,课余的时间邵丽娜全用来练习舞蹈,虽然累,但每次站在舞台上,都觉得这个选择没有错。
实现双向奔赴
毕业后,邵丽娜本已收到宁波歌舞团的演员录用通知,可某天给奶奶打电话时,得知绍兴艺校正在招舞蹈老师,奶奶是绍兴本地人,总念叨着希望她能留在这里,而邵丽娜心里也藏着对这片水乡的牵挂。
挂了电话,邵丽娜思索了很久,忽然想到“去当演员是独自舞蹈,但若在学校里教学生,或许能让热爱变成双向的奔赴”。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艺校面试,“当看到学校舞蹈房里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模仿我做动作时,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瞬间定了心。”
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后,邵丽娜每天都会带着学生们压腿、抠动作,自己也在教学中,重新打磨基本功。
在邵丽娜的教学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创排作品是她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创作的古典舞群舞《镜中画》。这是邵丽娜第一次打破演员视角惯性,真正以“创作者”身份去面对舞蹈,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重构了她对舞蹈的认知。
创作过程中,邵丽娜经历了无数次的焦虑、挫败、否定自己,“直到我挣脱所有,不再去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技巧模板、风格框架,而是进行最直接的内心表达,这之后,所有的动作、情绪、结构都恰到好处,自然流露了。”邵丽娜说,一个作品的落地可能就是需要无数次的自我“重生”,才能最终呈现出来。
邵丽娜教书育人,从一个个学生的笑容里看到了自己的热爱正在感染别人。“这种‘用热爱滋养他人,又被他人热情反哺’的感觉,远胜过单纯作为舞者的练习。”邵丽娜说。
深耕地域文化
作为绍兴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邵丽娜认为,当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是地域文化的“系统挖掘者”与“专业转化者”:前者要求大家挖掘经典,入古出新,守住传承的“源头”。后者则是让地域元素“适配舞台”,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符合舞蹈艺术规律的“专业语言”。
如今,绍兴舞蹈艺术正扎根本土文化生长。“绍兴的水乡风貌、名人风骨、戏曲雅韵,无论从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精神品格上,都是创作的‘富矿’,是作为绍兴舞蹈人应该要主动去触碰和发展的方向。”邵丽娜说。
从去年创排的群舞作品《幸福荡漾》,把乌篷船摇橹的弧度、石桥上居民闲话的闲适,化作舞蹈里轻柔的手臂摆动和欢快的踮步,让观众一眼看见现代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再到现在正在打造的以越剧为元素的古典舞群舞,邵丽娜和绍兴艺校的师生们正在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让大家了解绍兴文化。“每次创作前,我们团队都会酝酿许久,从采风中找到舞蹈创作的源头,获取真实的场景、文化元素、地域特色,避免创作脱离实际。然后了解相关历史背景,让作品有地域或民族的独特性,赋予其文化底蕴。”邵丽娜说。
对于未来,邵丽娜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在舞蹈专业教学上,继续围绕精准适配学生需求,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考进全国一流院校,其次打通教学与实践全过程,尝试更具实用性的方向;在创作上,深化“地方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让传承不止于“单独课程”,组织“文化溯源实践课”。每学期安排1-2次“走进民间”活动,如带学生走访本地非遗舞蹈传承人,记录动作背后的故事。去古镇观察水乡生活,让学生自己提炼“能转化为舞蹈的生活细节”。并要求学生将实践所得整理成“文化笔记”,作为编舞、教学的素材。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