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政鹏:缩短病人的远程会诊时间
从大学老师到企业掌门人,从湖北武汉到浙江诸暨,39岁的浙江昕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政鹏,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转身。
他主攻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光学影像类生物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将智能视觉技术运用于生物医疗器械领域,大大缩短病人的远程会诊时间,在生命抢救的赛道中争分夺秒。
在诸暨“出道”
姚政鹏创建的浙江昕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诸暨市杭州港二期园区内,与浣江实验室比邻而居。这里,也是姚政鹏创业的起航地。
2021年,首届浙江省诸暨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举行,姚政鹏到诸暨参赛,被这里的创业环境吸引。“来诸暨之前,我在湖北武汉已经创办了公司,但由于产品的下游客户集中在江浙一带,因此一直就有将企业重心转移的计划。”比赛中,姚政鹏了解了诸暨在创新企业落地、人才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和优势。
最终让他选择在诸暨创业的决定性原因,得益于诸暨在智能视觉和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规划蓝图。“我们企业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光学影像类生物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两块业务,与诸暨市的未来产业布局十分契合。”比赛结束后,姚政鹏于2022年1月完成企业注册,正式在诸暨创办了浙江昕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随着1200平方米的洁净实验室装修完毕并投入使用,企业开始正式投入运营。“公司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设有成熟的研发团队,诸暨这边是企业总部,包含生产基地和整个企业的行政、销售等组织架构等。”翻看姚程鹏的履历,可以看出,他是从大学讲坛走向创新创业的典型例子。早在2019年,在湖北理工学院任教的姚政鹏,在校方的“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领创’”的创新创业理念影响下,带领学生团队走上创业之路,并通过各类创新大赛,在行业领域中崭露头角。
“目前我离开大学校园,但我们和大学的联系依旧紧密,这也是我将研发中心放在武汉的原因之一。”他笑说自己现在身兼数职,既是研发主力,也是企业的统筹负责人,更是财务、销售“一手抓”。
服务远程诊疗
“今年,新产品开始投向市场,我来绍兴的频次比较高,每周都在武汉和绍兴之间辗转。”姚政鹏口中的新产品就是公司研发的同步显微镜系统。据介绍,这是一款专为医疗行业设计的智能远程病理诊断设备,集成了显微镜、精密电控载物台、机械臂、智能上下料系统及远程控制与会诊功能。
“这项技术主要是为医院的病理科远程会诊中心服务的。简单地说,就是二、三线城市的医院在做好病理切片后,由北京、上海等大型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操控这台显微镜设备,同步进行病灶识别和判定,从而大大节约病人的时间成本。”姚政鹏说。临床诊疗中,不少医院的病理切片需要送到省一级医院和专业的三甲医院才能进行病理识别和判读,判定周期过长,对病人的健康和心理都会造成影响。“目前,企业已经与相关肿瘤医院建立合作,接下来还需要将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他说。这套设备系统不仅用于肿瘤诊疗,还可以与胃镜、肠镜等设备配合使用。
同步显微镜系统属于智能视觉产业,而诸暨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已经入选省级培育名单,这为姚政鹏的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企业研发方向的“双巨头”之一,姚政鹏的智能光学设备,多应用于生物医疗方面的高端检测装备,如:光子参数超显微电子皮肤镜、高清自动肌肤影像分析仪、光子参数成像产品解决方案等均陆续投放市场。
“我们的目标是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他说。
发力半导体领域
对于企业接下来的研发和安排,姚政鹏表示想在半导体智能检测研发上发力,目前样机已经生产,正在进行最后的验证阶段。“我从事精密光学成像领域的研究多年,2016年起主导半导体前道量测装备的开发,项目与中芯国际合作,服务国内晶圆生产线。”他表示,这方面的市场前景也是十分不错的。
“接下来,随着产品陆续投放市场,企业发展会更加顺畅,诸暨作为企业总部所在地,必将成为我们奋斗的主阵地,从今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到这里来。”他说,产品研发在武汉有序进行,诸暨这边我们将招聘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
姚政鹏是一个十分恋家的人,早在2023年就在诸暨买好了新房,想将妻子和孩子一起接来,到诸暨真正“落地生根”。“虽然这个计划还没有实现,但我会为之努力的。”采访的最后,姚政鹏笑着说。
名片
姚政鹏:浙江昕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入选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从事高端光学检测装备的研发、光机电系统集成多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多维超分辨显微成像、高精度光学检测,完成大型光学精密成像系统2台套。
李雪草:农活变成“智力活”
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看屏管理”,一场由卫星、无人机、物联网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字革命”悄然兴起。这场变革的背后,少不了诸多前沿领域的“科技推手”加持。
在绍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雪草将卫星遥感技术融入智慧农业领域,为家乡的农业插上一双“科技眼”,让农业从“体力活”转变为“智力活”,书写乡村振兴的科技蓝图。
家就在绍兴
今年36岁的李雪草出生于越城区沥海街道,高中毕业于白马湖畔的上虞春晖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本硕。2012年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遥感专家宫鹏教授,并于2016年提前博士毕业,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20年底,李雪草在美国完成博士后,被中国农业大学以高层次“杰出人才”引进,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次年入选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
“我是绍兴人,父母和家人都在绍兴,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家乡建设服务,感到十分荣幸。”电话那端,李雪草的声音充满着年轻人特有的清脆与爽朗。对于家乡媒体的采访,虽然工作安排十分密集,但还是迅速安排好了采访时间。
提及为何成为绍兴“候鸟人才”计划中的一员,李雪草表示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两年前回绍兴探亲时,他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李黎建立了联系,为他成为“候鸟人才”提供了契机。“我的专业是遥感科学与技术,其中一个方向是农业遥感信息化,与李院长的团队研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正好契合。”他说,目前他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在上虞农业大户。
两年多时间里,李雪草每隔一个月左右,就回来看看,有时候去其他地方出差,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也会回绍兴。“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回来的频次提高了。”他介绍。
无人机+农业
近几年,上虞区以低空经济为翼,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迈进。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监测勘查……在广袤田野之间,螺旋桨的轰鸣声日益响亮,在李雪草眼中,描绘出家乡一幅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画面。
智慧农业又称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是涉及农业信息快速获取、农田种植、土地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农业工程设备及其产业化技术等多种农业高新技术。其中,信息管理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的基础,其中就少不了卫星遥感技术的智慧加成。
从“面朝黄土”到“仰望星空”,遥感技术就是智慧农业中的一把利器,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足不出户开展农作物的生长监测、产量预测、灾害监测并进行精准管理。李雪草介绍,卫星遥感能够获取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农作物的 “健康密码”,我们可以准确判断作物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历程设计一个精准的时间轴。”
那么,遥感技术又是如何工作?以绿色植物为例,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有着强烈的吸收能力,却会大量反射近红外光。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就像敏锐的“眼睛”,能够精准捕捉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处理,最终生成直观的图像和数据,让人们得以看清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李雪草认为,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背景下,“无人机+农业”的智慧模式非常适合家乡的农业发展。绍兴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七山一水两分田”,种植结构复杂,不同于华北、东北大面积农业种植区,卫星遥感能发挥更大优势,针对复杂地形下的农业种植,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一代监测手段具有良好前景。
赋能农产品
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前景,投身其中的先行者踌躇满志。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它势必将实现更全面、更精准、更智能的农业监测与管理。
“农业遥感应用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必将成为具有巨大产能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未来也将看到更多农业领域的智慧管理模式。”李雪草说。他将努力让这些技术能够解决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问题,如茶叶、杨梅等,为农产品的价值赋能。
采访的最后,李雪草说,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需求,农业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点。他希望能用这个“天眼”视角去重塑农业,让每一粒稻谷、每一个果实都饱含科技的温度,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数据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名片
李雪草,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高层次“杰出人才”引进、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2021), 德国洪堡资深学者(2025)。长期从事全球土地利用遥感监测、过程模拟及可持续评价研究。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