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国强:为钢结构保驾护航

2025-05-21 10:22

来源:

钢结构是现代建筑的骨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强及其团队,是业内公认的为钢结构撑起“安全伞”的“打伞人”。团队在钢结构防灾领域,不论是防火,还是抗震、抗爆等方向,研究都卓有成效。

自2000年与绍兴钢结构建筑企业合作以来,李国强及其同济大学的团队将最新科研技术注入建筑生产领域,让绍兴企业领跑国内钢结构行业。

“筑巢”绍兴25年

如果要给筑巢绍兴的“候鸟人才”一个停栖的锚点,那么李国强在绍兴的锚点就是浙江精工钢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钢构”)。

2000年,李国强去北京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一个钢结构建筑相关会议,与前来参加会议的精工钢构代表建立了联系,同年,是精工钢构转型到高层钢结构、空间钢结构领域的第二年,也是各方面技术迫切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关键期。

翻开企业大事记,2000年11月,精工钢构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同济精工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李国强及团队与精工钢构正式合作的起始点,至今持续了25年之久。其间,李国强往返沪绍两地,见证精工钢构成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的领跑者。

“不仅企业变化大,我觉得绍兴乃至浙江的变化都很大。”李国强特别强调“服务型”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会遇到不少困难,绍兴的相关部门总是奔着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服务企业,这也是校企合作能够共赢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年开始,李国强与精工钢构共同设立“精工钢构——李国强专家工作站”,带领团队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提供咨询与指导。

让钢结构更安全

采访中,李国强反复强调:“我们提供的是技术支持。”简单的“技术”二字,连接的是建筑的核心——安全。

李国强带领团队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防火和结构抗爆方向的研究,不断攻克着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团队主持编制了我国首部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高延性芯筒钢框架结构”等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团队研发的大承载金属消能减震技术,比传统技术在性能方面提升10倍以上。

这些钢结构技术和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精工钢构所承接的重大建筑工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两大体育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钢结构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工程等。2023年,精工钢构通过国际竞标承接了菲律宾马尼拉某大型工程项目,这其中也有同济大学专家团队技术参与的身影。

“工作站其实是一个平台,同济大学钢结构专业的几十位老师,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企业建立联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李国强说,目前精工钢构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所运用到的一些软件技术,也由同济大学开发。2021年,两家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推进工业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软件平台建设。

在李国强的牵线下,同济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时时刻刻为钢结构建筑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希望成果能够转化

随着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李国强来绍兴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上个月,他到工作站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仅有老师在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也有学生在此实践学习,这里已经成为同济大学重要的实践基地。”

对于未来合作的展望,李国强说:“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体现其价值。”通过产学合作等模式,让彼此合作更为紧密,让双方优势得以体现。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钢结构建筑企业存在着精细化程度不高等不足,近几年,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中国的钢结构建筑企业已经拥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就是科研价值的体现!”李国强说。

他表示,校企合作要将学校研发的新技术、国内外的新技术,通过工作站这个平台,转化到企业承接的建筑工程、产品生产领域,让科技赋能建筑,筑牢建筑安全防线,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名片:

李国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钢结构抗震与抗火安全、钢结构建筑设计与工业化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王敏霞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