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勾起满满的乡愁。”4月20日,日本东京都杉并区阿佐谷南3丁目32番1号,“民民小笼包”店铺里,几位来自中国浙江的留学生夸赞店主童民手艺地道。童民的老家在嵊州市仙岩镇,如今他经营的小笼包店铺成了旅日华人的“精神驿站”,甚至吸引横滨华侨驱车两小时前来,只为在异国他乡品尝一口“落胃而暖心”的家乡味道。
“一笼包子一座城”,以小笼包为代表的嵊州小吃,延续着百年老手艺,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乡味。近年来,嵊州市委统战部以嵊州小吃这一舌尖文化为媒,联合各界力量,创设“富乐小笼·同心荟”平台载体,促进共培共育,在五湖四海的餐桌“绘”起凝心聚力的同心圆。如今,全球有嵊州小吃店3万余家,它们就像一个个乡情连结站,穿越茶马古道与海上丝路,用薄皮兜住四海乡愁,用汤汁浸润文明互鉴,“蒸”透“美美与共”的深意。
海拔3650米的拉萨街头,“江南小笼包”招牌下,藏族姑娘卓玛正用改良版“酥油面皮”包裹牦牛肉馅。店主刘金金来自嵊州,他的创新方式令人叫绝:嵊州老面发酵工艺+高原气压参数=民族团结指数。这款“雪域同心包”受到当地百姓欢迎。当扎西英宗咬下第一口时,他惊叹的不仅是江南与高原的味觉交响,更是“面皮包裹的中华一家亲”。
“家乡的味道,是一条看不见的文化纽带,将天南地北的中华儿女紧紧系在‘同心圆’的经纬线上。”嵊州市侨联副主席邢燕君说。
依托“富乐小笼·同心荟”平台这一统战“蒸笼”,商务、侨联、新联会等资源“发酵”整合:非遗传承人带着“移动灶台”走进侨乡,现场演示如何用一根擀面杖撬动“舌尖上的文化认同”;“95后”台青创客通过直播,让台湾网友见证“黄酒小笼包与珍珠奶茶的世纪联姻”;马来西亚考察团在冷冻锁鲜车间里,从-18℃的冷链技术中读出“留住乡愁的科技温度”。
今年3月,嵊州市浦口街道曹家洋村迎来了一群稀客,他们是马来西亚沙巴州马中商会副会长、沙巴州女企业家协会主席陈秋麟带领的“嵊州小吃”考察团。在嵊州市吉昌荣食品有限公司,从原料到冷冻锁鲜物流仓库,非遗匠艺的科技转型让考察团急切地向吉昌荣创始人裘娜发出邀请:期盼吉昌荣产品早日出口到马来西亚。在陈秋麟看来,这笼“科技+文化”的蒸汽,蒸透了“一带一路”的共情逻辑。
蒸蒸日上,香飘四海。去年以来,嵊州市多部门联动,在中秋节和春节前夕推出“剡食远航”行动。满载速冻小笼包的货轮,先后开往柬埔寨、越南等国,让当地华侨在节日里乐享“山河共此味”,书写“万里同炊”的家国叙事。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