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棚多用,多元种植,滨海新区多措并举促“菜篮子”增产增收

2025-04-23 07:07

来源:

近年来,绍兴滨海新区积极推广“大棚轮作”模式,引导蔬菜基地应用新品种,通过不同品种作物的接茬轮作,实现了“一棚多用”、增产增收,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绍兴沥海街道顺浩农业基地利用大棚发展轮作循环农业。 记者 骆 烨 摄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见到一排排小番茄长势喜人,“浙樱粉1号”的嫣红、“浙樱黄5号”的明黄点缀其间。这些番茄幼苗在大棚育秧“空窗期”种下,如今成了顺浩农业农场场长马国祥的“心头好”。

“抓住大棚育秧的空档期,种了‘浙樱粉1号’、‘浙樱黄2号’、‘浙樱黄5号’等番茄品种近2亩,亩产预计可达1000公斤,销售额可达14万至15万元。”马国祥一边查看挂果情况,一边算起了时间账。利用育秧间隙种植短季作物,不仅让大棚“全年无休”,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

而在马山街道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绍兴瑜洁家庭农场里,种植户们正忙着翻耕土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该农场的草莓种植面积约4亩,涉及7个大棚。由于草莓一年只能种一季,农场因地制宜探索“草莓+西瓜”轮作模式,提高大棚利用率。

“每年5月草莓采摘季结束后,西瓜、黄金瓜等瓜苗便接力入驻,土地使用不留空档期,每个棚能增收1万元,相当于给土地‘涨了工资’。”绍兴瑜洁家庭农场种植户龚琴音笑着说,这种“错峰种植”不仅破解了草莓单一种植的效益瓶颈,更通过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改善了土壤结构,均衡养分,保持土地肥力。

除了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与农业综合效益,滨海新区还聚焦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引导蔬菜基地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加丰富多样。

位于沥海街道的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猪养殖与蔬菜粮油育苗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已有7年芹菜种植历史,芹菜种植面积近200亩,年产量近2600吨。去年11月,在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帮助下,该公司引进试种40余种多色樱桃番茄和水果番茄并获得成功。眼下,浙樱粉、绿宝石、黄妃、紫小可等品种小番茄已成熟上市,深受市场欢迎。

“公司承担了省农科院的试验项目,在施肥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根据省农科院技术老师的现场指导,番茄的整体产量比去年同期提升30%。”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楼建立告诉记者,公司还在积极开展特色番茄和芹菜的轮作技术试验,进一步减少水稻与芹菜灌水轮作的盖棚成本,既可避免芹菜连作障碍、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又能提高两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马山街道绍兴市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排排水果玉米笔直挺立,雌穗已完成授粉,裹着嫩绿苞叶的玉米棒日渐饱满。“这是由浙江省农科院谭禾平研究员团队育成的新品种水果玉米,它外观白亮、皮薄,口感脆爽,又被大家称为‘牛奶玉米’。”绍兴市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泽楠介绍,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面积达135亩,结合应用电热线育苗、多品种玉米搭配种植等新技术,该批“牛奶玉米”将于4月底成熟上市,可销售至6月底,有效延长了采摘周期。

“目前,滨海新区共有设施大棚面积约5000亩。”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联合各个街道,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大棚发展轮作循环农业,引入优质新品种,常态化组织技术人员给作物“把脉问诊”,为农户提供科学轮作方案,让“一棚多用”成为常态,让市民“菜篮子”丰盈更有保障。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 柯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