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绍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获悉,为进一步优化新区营商环境,根据市级部门统一部署并结合实际,经调研修订和意见征求,滨海新区2025年“1+9”政策正式发布。
按照“领域不变、奖标调优”原则,2025年滨海新区政策匡算资金4.4亿元。政策全面承接市“1+9”政策体系,立足新区实际,聚焦稳预期、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突出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创业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扶持发展,完善配套举措,简化操作流程,避免零兑空转。
政策体系“稳中求变”
市级战略与新区特色深度融合
滨海新区2025年“1+9”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一脉相承、因地制宜”的顶层设计。政策框架延续市级“1+9”体系,将绍兴市“民营经济33条”作为核心纲领,既保持了政策连贯性,又通过九大专项政策的精准调整实现“量体裁衣”。这种架构设计,既避免了政策大拆大建带来的执行断层,又通过专项政策的动态更新确保活力。
在具体操作上,政策修订充分体现了“市级骨架+新区血肉”的融合智慧。例如工业政策,既全面承接了绍兴市“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又新增了“支持园区焕新提质”等特色条款。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不仅延续了市级软件企业租金补贴政策,还创新性提出对通过CSMM(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的企业给予10万~30万元奖励,这种“基础动作+自选动作”组合拳,有效解决了政策落地“水土不服”的问题。
此外,政策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加减法”。204项具体事项中,保留80项,修改104项,新增20项,取消25项,既保持了政策稳定性,又实现了动态优化。以“三农”政策为例,在取消“海涂区域水稻试验”等8项脱离实际政策的同时,新增“蔬菜产业链建设”和“农村共富场景”两项特色条款,这种去虚向实的调整,使政策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产业政策“靶向发力”
为新区发展赋能蓄势
总体来看,“1+9”政策中,产业政策调整呈现出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前瞻化的鲜明特征。特别是在促进产业向新提质方面,着墨不少。例如,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对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符合未来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经认定,当年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的,在享受本政策“鼓励加大制造业投资”条款基础上,再按设备投资额的6%给予补助,单个项目额外补助不超过300万元。额外补助展现了政策的前瞻布局和新区对未来产业的重视。
服务业方面,政策也特别关注相关增长极。今年新增了加快发展数字广告业、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体育产业项目投资与行业主体培育力度、推广举办重大体育赛事4项条款。同时,会展经济扶持力度空前,主导产业题材展会奖励标准上浮30%,国际性展会再增20%,这种“产业+会展”联动模式,预计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呈现“一链一策”特点。黄酒产业通过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工作室30万元奖励、工艺美术大师参展补贴等组合政策,构建文化品牌价值转化链。建筑业政策取消钢结构住宅推广条款,转而新增“招标自主权保护”“总部经济扶持”等3项特色条款,精准破解行业发展堵点。
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而政策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明确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在新区开设旗舰店的,对品牌企业或品牌授权代理商分别奖励100万元、200万元;在新区开设浙江首店的,对品牌企业或品牌授权代理商奖励50万元,旨在进一步通过首店的聚集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助力新区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转型。
科创政策“雨林式”培育
打造全域创新共同体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今年,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支持。在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面,对新认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分别奖励500万元、200万元;对研发费用达100万元(含)以上且增幅在15%以上的企业,较上年增量部分按12%给予奖励,每家最高奖励200万元,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政策还提到,对首台套装备奖励最高达2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投资额40%补助,这种“重奖转化”的导向使研发投入产出比持续提升。
高水平打造人才强区,是新区全力创建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在人才政策方面,新区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分类引育,建立并定期更新《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对经认定的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高级人才(E类)给予分类支持。同时,对入选“名士之乡”英才计划A+类、A类、B类、C类人才项目,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新项目和市级产业类科技计划项目,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实行评价结果互认。
同时,新区还加大对“滨海工匠”的培养激励,对选手在不同层级大赛获奖予以不同档次的奖励,并对不同类别的实训基地根据绩效给予建设经费支持,进一步保障“本地专家”成长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对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呈现“矩阵式”布局。对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500万元奖励,农创客联合会年度活动补贴5万元,这种全方位的载体支持体系,将使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
农业政策“全方位”保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民生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滨海新区“1+9”政策高度关注民生,在“三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三农”政策方面,今年新增的一项特色条款是加快推动蔬菜产业链建设。政策提出要大力推广蔬菜绿色化生产,择优创建蔬菜绿色示范基地3000亩左右,按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对未享受财政衔接资金,新(扩)建钢架大棚或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规模在2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择优奖补200亩左右,每亩按照200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对建设烘干房、冷藏保鲜或分拣设施,购置冷链运输车等设备的蔬菜生产主体,按不超过投资总额30%的标准进行奖补,单个主体奖补不超过15万元。
在城乡融合方面,政策进一步凸显“双向赋能”特征。通过闲置农房激活最高奖补30万元、快递驿站每个补助1万元等政策,推动城市资源下沉农村。而“企业+家庭农场”契约化共建奖补5万元、村集体收益1:1配套等举措,则促进了农村资源反哺城市,构建了城乡要素对流新通道。
政策还体现“精准滴灌”民生保障的特色亮点。低收入农户就业带动奖补达工资总额30%、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补助50万元等政策,形成了“就业+产业+保障”三位一体帮扶体系。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生猪养殖保费补贴等差异化设计,使风险保障覆盖面得到扩大。
“‘1+9’政策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立足主导产业,提升政策实施效能,加快政策资金兑现,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全面激发新区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越牛新闻综合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章 淳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