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本土超市“老大哥”持续收缩战线,如何突围?

2025-03-07 15:09

来源:

布局社区便利店,大幅增加熟食、生鲜,提升消费者体验成不少超市的新“战术”

这两年,本地传统超市的日子并不好过,外来竞争者不断加入,从前的经营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调改”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面对不断迭代的零售市场,不少本地超市积极尝试转型升级,努力迎合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体验。

超市生存现状:

本地“老大哥”受冲击

街头超市流量走低

曾经作为本地超市“老大哥”的供销超市,近些年一直有“收缩战线”的动作。2021年,开业23年的供销超市新和弄总店闭店清仓;2022年和2023年,供销超市又有多家门店闭店,包括开了很多年的供销超市塘南店和城南店。由于股权变更,供销超市部分门店归华东物美运营,在今年初,位于迎恩天地和国金大悦城的两家物美超市均被“盒马”取代。

“供销超市的‘强项’一直是食品和百货销售,但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这块业务受到较大冲击。虽然超市也积极应对,提供基地直采的蔬菜和水果,但在打造生鲜‘爆品’方面已经落于人后,没能在转型升级中走出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大部分非生鲜类超市的日子都不好过,先有网购等电商平台的冲击、后有外卖等即时零售模式的抢滩,坐等消费者上门的传统超市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不过在业内人士眼里,眼下供销超市似乎稳住了。除了规模较大的门店生意较冷清,不少社区周边的供销便利店继续彰显存在感。供销以200平方米以下的便利店模式,服务就近的社区居民,保证了客流持续稳定。

传统街头超市的流量也在不断走低。2023年末,在越城区解放北路上开了15年的华润万家超市正式退场。在曾经地段为王的年代,从县前街口到人民中路这一段的解放北路曾经人来人往,一到周末就是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但如今也被沿线的几家购物中心“吸走”客流。

“目前越城区范围内的购物中心有10家以上,超市成了大部分购物中心的标配。一些人流量高的商场,超市的业绩表现很不错。”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街头超市不具备购物中心复合的商业业态,只能吸引一些刚需消费者,因而日常客流走低,加上整体营收业绩受房租成本的影响较大,此前不少街头超市选择闭店。

超市“爆改”方向:

大幅调整商品品类

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去年以来,国内超市业掀起一股“调改”之风,逆势崛起的“胖东来”成了竞相效仿的对象。 “不久前,我们去永辉超市临平万达店参观学习,他们的一些‘调改’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货架设置方面,中岛货架高度由原来最高2.4米统一调整为1.6米,层数从八九层精简至五六层,突出的是更符合普通人身高的人性化改变。”本地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超市也大幅调整了在售商品品类,烘焙、熟食等鲜食比例从原先的5%增至20%,增加了现烤现炸、寿司、明厨亮灶等场景,烘焙及部分熟食改为自营模式,短期内客流和营收表现都有很大改善。

大润发去年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润发脆脆蛋挞”,定价4元/个,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口味颇受青睐,一度成为销售爆款,吸引不少消费者在烘焙区排队购买。而不久前晚报报道过的千客隆城东购物中心,从去年末以来进行了两次闭店“调改”,未来准备主打生鲜产品。

“大家都在转变思路,像几乎所有超市都在做的生鲜,从前传统超市大多采取省事的外包模式,有钱赚就好,并不在意客户的消费体验;但现在更多超市选择自营生鲜,在调整供应链控制成本的同时,也更注重产品品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与农贸市场竞争,超市在生鲜的定价上只有把利润降到最低,让利于老百姓。在品质的把控上,也不是把不够新鲜的蔬菜水果低价售卖,而是直接处理掉。

“商业运营有其规律,一方面取决于超市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特色,另一方面也看周边居民的人口、消费力。面对竞争,本地超市还是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模式,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和服务。”专家表示,超市可以通过调整供应链,提供更多符合本地消费者口味的特色商品和独家产品,同时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对水产区的海鲜提供清洗、打氧等服务,肉类柜台能够为顾客切丝、切片、绞肉、剔骨等,以此增加顾客黏性。另外也可以借鉴“胖东来”的成功经验,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干政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