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东湖街道形状酷似一艘船:两头翘起,中间鼓鼓囊囊。“船肚子里装满大项目,有种扬帆起航的感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伟指着“作战图”上黄的红的绿的色块打趣道。这些色块对应的是将要征迁的区域。“今年有得忙了。”他笑言。
东湖之机
几天前,记者去东湖街道跑了跑,沿途所见仍稍显荒凉。“喏,这一片都快拆了。”朋友任先生指了指远处的村庄,然后双手在胸前比划出一个大大的圈,“东湖真的要飞跃了。”
任先生家就在东湖街道,在他看来,街道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越城区的一个缩影:经历了城市的大拆大建、产业的腾笼换鸟,如今又走到了聚光灯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湖街道都像一个“小透明”,存在感比较弱,能让人记起的东西不多,不少人戏称其为“洼地”。不过,从去年起,“三区”体制机制的调整优化,为东湖街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可用工业土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越城逐渐调整整体战略布局,将许多重大项目落在皋埠街道和东湖街道。如今,在东湖街道,有着“一片区一产业一港一枢纽”。一片区,即“一河五片”中的鉴水科技城片区,其中相当一部分就踩在东湖地界;一产业,即“131”产业体系中的低空经济,核心也落在东湖街道;一港,即杭州湾创新港项目,作为2025年首批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之一,它同样落在东湖街道;一枢纽,即杭绍甬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综合枢纽项目,这个已纳入“航运浙江”省级盘子的大项目,东湖街道、皋埠街道各占一半。从2024年越城低空经济全面起势来看,鉴水科技城已然改变了越城重大平台格局,其承载的新兴产业更有望成为“弯道超车”新动力。
“大机遇、大布局、大项目的到来,都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挑起大梁、有所作为。”黄伟说。
东湖之光
“鉴水科技城这只‘科技之靴’落地那一刻起,东湖就拥有了光芒。”东湖街道有关人士说,过去一年,街道协同鉴水科技城累计招引项目14个,总投资达171.8亿元,其中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
众多项目的招引建设,为东湖街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窑湾江低空服务产业园内,占地1万平方米的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全貌已显。2024年6月,总投资50亿元的一电航空华东总部研发制造中心项目落户这里。“从厂房改造动工到进场生产,一期项目仅50天时间就建起了产线。”一电航空华东区相关负责人史文亮说,项目整体投产后,预计5年内可实现总产值60亿元。
去年10月,由鉴水科技城与省农发集团联合建设的全省首个位于市中心的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项目——东湖·智祚农谷正式投入运营。过去,由于缺乏成片系统性开发,东湖街道部分村庄和土地散布凌乱,面临耕地碎片化及非粮化、工业发展零散粗放、交通配套不完善、人居环境落后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在推进鉴水科技城建设的过程中,一个个精准高效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存量土地焕发出生机活力。“项目区亩均粮食产能从930公斤提升至1100公斤,亩均综合效益提升1020元。”鉴水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说。
跃变背后,不仅仅是土地利用率从低效到高效、产业形态由低端向高端,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新高地正在形成。“将持续深耕低空经济‘平台、产业、场景、服务’四大领域,全力培育打造东湖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黄伟表示,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低空经济看东湖”势必“梦想照进现实”。
东湖之为
毋庸置疑,当前东湖街道的重点产业就是低空经济,主要平台载体就是鉴水科技城。“对东湖来说,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政治站位,也是责任担当。”前不久在东湖街道调研时,越城区委主要领导给街道出了道题。
这道题,东湖街道如何作答?“全力做好征收拆迁工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东湖街道的征地任务是全区最重的,涉及户数、面积分别占全区的41.1%、38.6%。“征迁速度快不快、质量高不高、服务好不好,都会关系到项目能不能顺利落地。”该负责人说,服务是吸引好项目、大项目落户的关键,“前提是要准备好土地,我们必须把工作前置,实现带图(地)招商、精准供地,项目一来即可挂牌。”
其次,围绕低空经济,继续配合有关方面招引来头部企业、配套企业。“将以‘全周期服务’抓好一揽子政策兑现,助力整机、器件、系统等供应链上下游集聚,为越城打造低空经济先行区贡献力量。”东湖街道有关人士说。
对一个地方而言,引项目、招人才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功夫”,比如建设理想的生活环境、配套设施。“只有住得舒心了,人才们才会安心扎根。”业内人士指出,低空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既要有科技要素的聚集,也要有高质量的生活配套。“我们将逐步构建水韵智城‘房地产+消费’副中心,沿湖滨路布局清华TUS第四代建筑示范区,争取年底前展现‘垂直森林’形象,拓展智祚农谷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新场景新模式,打造网红农业生态基地、都市休闲农文旅融合典范,让东湖真正成为一个宝地。”黄伟透露。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