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蛇既敬且畏的情感,交织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蛇作为古老而普遍的神话符号,其文化意象充满对立性:一方面,蛇象征着守护、财富和正义;另一方面,它也代表贪婪、恶毒和阴险。”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余惟杰告诉记者,尽管当代蛇信仰逐渐淡化,关于蛇的故事、传说和俗语仍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地方历史文化,还传递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在民间,蛇又被称作“钱串子”,蛇进家或入梦,都是祥瑞之兆。《诗经·小雅·斯干》中有云:“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指女子梦见蛇是要产下女儿的预示。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认为蛇是一种灵性动物,并将其奉为大仙(柳仙),塑像建庙供奉,称其为“守家仙”,认为蛇会以自身的法力帮助人们消灾免难、发财致富。柯桥区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骆海燕告诉记者,绍兴人的习俗中与蛇有关的风俗颇具特色。“旧时,每年正月十四,绍兴人会举行请‘青龙菩萨’的仪式。民间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会有一条小蛇伴随其成长。平时,这些蛇是隐形的,但一旦在家中显现,往往预示着重大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吉祥的兆头,也可能是凶险的预警。因此,正月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请‘青龙菩萨’以求平安。”骆海燕说。
神话《白蛇传》被编成多种剧目,久演不衰,流传甚广。绍兴本土的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就是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的《白蛇前传》。白素贞是一条苦修千年的白蛇,她济世救贫,向往人世间繁花锦绣,与许仙在西湖边相遇后,勇敢追求爱情。白素贞的青妹,是由青蛇修炼变成的蛇仙,见义勇为、敢爱敢恨。饮雄黄、盗仙草、上金山、至断桥、重修好……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展示了蛇的多面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爱情与道德的深刻思考。作为一部能唱能武的经典剧目,《盗仙草》《断桥》等段落至今还常常被小百花的学员们用来参赛。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蛇的形象不断演变,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索。无论是作为神灵的象征,还是作为民间信仰的载体,蛇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随着时代的变迁,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