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老街·东前街”项目鸟瞰(摄于开街前一周)
一道近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墙,曾是守卫城市的屏障,城墙环合而为古剡城。城外,剡溪流水汤汤,城内街巷纵横,烟火数千。药庄、金铺、衣坊,戏台、水井、柳影……古城里岁月如水般流过,至今,这些江南印象仍可依稀触摸。
“嵊州老街·东前街”项目鸟瞰夜景图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老街古巷,是记录城市历史、蕴藏城市底蕴、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基因库”。
“嵊州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2024年9月20日,“古城新境——嵊州老城·东前街2024发布会”上,嵊州市副市长单唯一表示,老街改造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东前街成为嵊州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作为嵊州近代商业中心之一,东前街项目的全面启动与建设,标志着嵊州老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从此破题,千年古韵即将被唤醒。
“嵊州老街·东前街”项目效果图
历史沿革,东前街的往昔与今朝
剡城建城的历史,是一部卫城护民、治邑图强的历史。
明朝时,为防匪患和洪灾,知县吴三畏重筑剡城城墙,并设四大城门(后增设西南一门,为五门)。东前街就是紧临拱明门(东门),从东向西沿着城墙内建起来的。这条街曾是东门进城的必经之路,见证了剡城的繁华,留下众多文化遗存和历史建筑。
东前街拱明门
因为各种条件制约,这条承载着历代嵊州人记忆的老街,在过去缺乏系统性保护,出现了一些历史街区的共病,比如街道两旁建筑斑驳陆离、基础设施落后,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需求。嵊州市从政府到市民,一直以来都有强烈的改造愿望。
2020年8月,白莲堂社区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嵊州市明确以“文化古剡县、山水白莲堂”为内涵特征,利用该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双赢。
“嵊州老街·东前街”项目一隅
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总结本地实际和借鉴其它名城成功做法,嵊州市委、市政府于2024年1月16日,将“推进白莲堂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富有剡溪印记的历史文化街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东前街区块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
“嵊州老城·东前街”项目整体位于剡湖街道白莲堂社区,东临官河路,西接北直街,南至东前街及剡城古城墙,北靠东后街,总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项目在保留古城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高标准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区,实现传承和发展的有机融合,再现老城区活力。
老城要开发,拆迁是绕不过的课题。拆迁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是项目推进面临的一大挑战。剡湖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王东方认为,相比建高楼,如何在拆迁中保留历史风貌,值得三思而后行。为此,街道成立专班,各工作组下沉一线,在拆迁前多次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民意。在拆迁过程中,邀请专业文物保护团队对老街古建筑、文保单位(点)、碑刻、雕塑等进行详细测绘与记录,以确保历史风貌的完整保留,并根据相关征迁政策对居民进行妥善安置。
目前,区块内文保建筑和风貌建筑基本修缮完成,商业板块装修和设备安装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项目工程负责人赵金立介绍,2025年1月23日,“嵊州老城·东前街”项目将按期开街。
文史专家、各部门就“嵊州老城·东前街”项目进行论证
古城复兴,历史脉络中寻出新治理
古城复兴的过程中,历史脉络的探寻与新型城市化的实践并行不悖。
嵊州古城墙始建于三国(吴)时期,历史上剡溪多次泛滥,城墙多次损毁,但各朝均修缮不辍,逐渐成为嵊州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其中,现代广场东侧至拱明门段城墙是东前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项目对该段城墙作了整体保留和修缮,并依据县志记载新建了东侧的拱明门。
修缮后的东前街南侧城墙,有不少细节吸人眼球。比如,以老城墙为基,将一块块镌刻着制造日期、数字符号的“铭文砖”嵌于老砖块之间。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市民李红卫感慨道,该细节很好地演绎了古今融合,这正是记忆中的古城墙。
“‘微改造’方案,是力求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恢复老街的建筑风貌,并提升基础设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楼向前看来,不过度进行人为干预,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同时文化遗产价值的判断也需要时代性,允许它留下时代印记。
为更好地加快老城保护与开发,嵊州市城投集团与宁波开投蓝城集团强强联合,成立嵊州开投蓝城城市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推进东前街项目建设。眼下,8幢文保建筑、17幢风貌建筑、7幢重建建筑、1处城门楼得到保护修缮或重建。其中,重点保留了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华女校、宁绍特委和嵊县县委秘密联络点、“民族的号手”音乐家任光故居、“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沈寅初院士旧居等重要历史建筑。
“开投蓝城”的东前街项目运营负责人谷丞挺认为,古建筑修缮不仅是对其物质形态的恢复,更是对历史信息和人间烟火的深度保留。“我们在经过多轮方案推演与文史调研,最终形成‘三分风雅,七分烟火,嵊山剡水,吴越嵊汇’的设计理念,采取‘修旧如旧、风貌复兴’的方法建设。”通过原址和异地并重的修缮方式保留历史肌理、文化信息,打造集古城史话、诗酒商贸、巷尾艺美、墨香雅集、盛世潮商于一体的繁昌画卷。
修缮后的任光故居
“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更要努力营造一个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巧妙融入现代元素的古城空间。”嵊州市城投集团总经理袁峰表示,为更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项目团队合理规划了交通流线,增设了必要的公共设施。主要游览路线设置了反映文保建筑历史印记的装饰艺术品;沈寅初旧居山墙设置了石榴树浮雕装置,进一步强化古城的文化体验感。除了各个节点的记忆再造以外,东侧城楼门广场处的特色古城舆图及嵊剡同源主题雕塑的设置,既兼顾历史建筑保护要求,又满足了现代商业的场景空间。
通过系列举措,剡城·东前街最终形成烟火(特色小吃集合)、尚品(咖啡餐饮潮玩)、史话(特色风物展销)、艺美(研学教培博物)、雅集(文化互动体验)五大板块,保留古城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让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业态繁盛,智慧街巷“绣”出新面貌
老城更新不仅是容颜的“新”,更是内质的创新。项目团队提出文化策划、招商运营、建设运营、空间设计、运营策划“五位一体”的城市有机更新方案。在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上,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集文创书店、咖啡茶饮、主题餐饮、特色小吃、潮玩零售、嵊州老字号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商业街区。
特色小吃区块是东前街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小笼包、炒年糕、前良麦禾等各种嵊州特色小吃,以及全国各地的名小吃。走进“包行天下”店铺,古朴的木质结构搭配《新龙门客栈》越剧元素的装修风格,越剧元素挂饰色彩斑斓,经典剧照点缀在墙面上,整个空间“嵊情风味”淋漓尽致。
“小笼包是嵊州小吃三宝之一,而越剧则是我们嵊州的代表性文化。”“包行天下”店铺负责人楼红文希望,人们在品尝地道嵊州小吃时,能感受到嵊州越剧的独特魅力。
门类众多的民间工艺,是嵊州地域文化的特色之一。谷丞挺表示,后期,街区非遗区块将集纳竹编、根雕、泥塑、戏具服装等代表性嵊州民间工艺,承载传承与教育的功能,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研学游等形式,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样一来,街区不仅有了‘留量’,嵊州的文化窗口也将被激活。”
目前,东前街街区业态招商已完成80%。街区有了业态,该如何长盛不衰?“老街将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街区内的客流量、环境质量、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谷丞挺说,接下来,还将在传统建筑空间举办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各类活动,发展多元产业,策划多种市场营销手段,树立老街品牌形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有机更新运营模式。
“看到东前街焕然一新,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城市中心终于具象化了”……不少市民感慨。随着东前街项目的逐渐成型,这里将成为新的“城市会客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赓续悠悠千年文脉,留住城市的根与魂。“在推进东前街项目的同时,市里已在谋划以城隍坊社区为核心的老城有机更新项目。未来,东前街街区将与城隍庙、惠安寺、越剧博物馆(老馆)、越剧之家、越剧艺术中心连成一片,并连通城市文化广场,串联成一条文旅环线,形成内涵更为丰富的嵊州历史文化区。”嵊州市住建局局长金光明说。
作者:撰文 施展 孙夏莹 摄影 张亮宗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