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住宅与店铺一体化的历史建筑,你可曾见过?在《绍兴工业等遗产项目普查及规划研究》名单中,就有这样一位独特的成员,名为李永泰锡箔店。这家锡箔店坐落于八字桥社区东双桥河沿20号,是清至民国时期所建,它既是八字桥街区内的民居,也是曾经大名鼎鼎的锡箔作坊,见证着旧时绍兴传统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衰。如今,李永泰锡箔店位列市首批历史建筑与首批工业遗产,还是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文物。它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知晓。
处处充满传统台门营造特色
这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藏在东双桥河沿的一长排民居中。一块“李永泰锡箔店”的文物牌子,挂在斑驳的外墙上方,被檐下的竹竿与衣物所遮挡,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就错过了。屋内有一位老伯在干活,经询问是目前的住户之一。
从整体看,这处工业遗址其实是一座典型的台门。建筑坐东朝西,第一进门屋临河,面阔,四间明间,前檐不设门,最南侧有一条狭长的过道直通天井。第二进座楼与第一进以左右侧厢连接。穿过第二进,最后方是一处园地,立有一棵参天大树。各单体建筑都是二层楼房,青瓦屋面。室内外的地面,也都铺设了厚青石板,有一种古典的江南水乡气息。
“从建筑形制到局部装饰,都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绍兴台门的营造工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白文辉曾参与该建筑的调研,他告诉记者,该建筑一大特色就是穿斗式木构架的运用。从屋内可见,第一进与第二进的梁架就采用了穿斗式,分别为四开间五柱五檩、三开间五柱九檩。“穿斗式是一种‘以柱承檩’的独特结构。无须设梁支撑,而是先通过穿枋串联起柱子,用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子上,形成以‘榀’为单位的房架单元。再沿檩的方向,用斗坊把房架与柱子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白教授说,穿斗结构的优点在于抗震性好、更省材料,因此成为南方民居的主要架构形式之一。
房屋架构之上形成的屋脊,虽然远望是灰扑扑的,近观造型,则充满了巧思。在无人机拍摄的一幅建筑俯视图上,四个屋脊围成了一个“口”,对称而美观。每个屋脊上,瓦片整齐地以某种顺序排列,像一根根“甘蔗”铺在上面。“这就是甘蔗脊。绍兴民居最常采用的就是回纹、甘蔗、雌毛和哺鸡脊四种。”白教授解释,甘蔗脊的特点就是将瓦片竖立排列,两端做简单方形回纹,并在脊顶刷上盖头灰。这种屋脊造型不仅能防止雨水浸入墙体,视觉上还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传统文化中,甘蔗还象征着坚韧不拔,表达人们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甘蔗脊也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寓意平安、吉祥。”
在台门内,还有一个存在感较强的装饰——花格门窗。每个单体建筑都设置了许多花格木排门、木排窗,其做工精致,且格子的形状设计大量运用了规整的长方形、正方形。记者从相关文物资料中了解到,这些花格门窗已经具有民国初期的风格。比起更早期的花格门窗,这一时期的门窗设计更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几何图案的使用更加普遍,线格更流畅,减少了烦琐的装饰后,外观显得更加简洁明快。同时,采光、通风等功能也增强了。“从花格门窗的演变,也能看到旧时台门建造工艺的发展。”白教授说。
从锡箔作坊看旧时绍兴的“锡半城”
除了作为住宅,这处台门曾经还是一家大名鼎鼎的店铺。在第二进的屋内,记者看到高处挂着几张人像照。“这就是李家几位成员的照片,他们曾经共同经营着锡箔店。”现居住于东侧楼房及侧厢的老人谢蓉君已在此生活了30多年,当时从一位李家后代买下的这部分房产。谢蓉君介绍,李永泰锡箔店曾是绍兴比较有规模的锡箔作坊。最初,经营者李瑞源在这里居住,并投身锡箔业,成为业内佼佼者。“永泰”指的正是李瑞源经营店铺的商号。
“后院披屋内蒸锡、打胚、捶箔,侧厢用来烊锡、铸片、辗扎,厅堂有人褙纸,整个作坊内繁忙一片,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谢蓉君在此居住之前,生活在八字桥的另一处民居,因此对锡箔店内的生产情况十分熟悉。她一边指着方位一边向记者解说,从原材料到成品,各个区域分工合理、相互协作,一家作坊就能实现生产“一条龙”。“最终产品就是一张张锡箔纸,有人会来厅堂里把一堆堆锡箔纸搬运走对外批发。”她说。
“锡箔纸买来折成元宝、银锭,用来拜菩萨、请祖宗。这是绍兴的传统习俗,每逢一些节日,家家户户都会用到锡箔纸。这家锡箔店的生意也十分兴隆,门前人来货往的。”河对岸一家茶馆前的原住民亲历了李永泰锡箔店最繁盛的时期。
李永泰锡箔店也是旧时绍兴锡箔业的一个缩影。“清末到民国时期,绍兴曾有‘锡半城’之称。”本地文史专家马云庆告诉记者,那时的“半城”之说,可以理解为锡箔收入占绍兴城一半财政收入以上。产业规模大,利润高,带动了大量人口就业。“那时的古城内遍布锡箔作坊,除了八字桥的李永泰锡箔店,还有很多集中在上大路、仓桥直街。生产的锡箔辗转沪、杭,还出口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影响力巨大。”
到了今天,锡箔相关工艺也成为一种非遗文化,让后人好奇探寻。“锡箔作坊的保存现已较为罕见。李永泰锡箔店的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得较好,也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马云庆认为,李永泰锡箔店对研究绍兴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作为首批工业遗产,也便于让后世有据可循。
生活气息浓厚的台门正在受到保护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在李家后代传承这家锡箔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家产分割、各自独立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出入方便,台门的门庭被一分为二,门面堂屋也进行了区隔,成了现在看到的模样。如今,有些后代变卖了房产或已离开老屋。“目前有4户人家住在其中。”谢蓉君的老伴王师傅说。
在现场,可以感受到台门内外浓厚的生活气息。沿河的门屋前,晾满了衣物,还有一些酱货。南侧过道内有一辆自行车与几条板凳。天井内有好几处水槽、水缸,放置着锅碗瓢盆和其他生活用品。屋内不时传来走动、聊天的声音。历史记忆与新的生活气息交织在一起。
王师傅告诉记者,在被评定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后,这处台门确实受到了更多关注,也会不时有人前来探访。还有工作人员来现场检修电线、安装灯泡。“现在会定期巡查,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到位,看看台门内的物件堆积情况,每次都会做好情况记录。”负责这处台门的文保员徐妍告诉记者,这是社区层面对建筑的日常保护。
“毕竟是百年老屋了,有些角落还可以再修缮一下。”问到建筑的现状,王师傅还是有些担忧。他带着记者看了几处,如连接天井的过道破损较严重,地面用几块木板与石头不规则地铺垫着。后院的围墙也残缺了部分,能望到对面的小区建筑。“而且时间久了,木结构受潮易腐,墙体也容易脱落。希望受到关注的同时,建筑也能被保护得更加全面。”王师傅表示。
“讲好工业遗产的故事,也是一种激活文化基因、带动文旅发展的方式。”马云庆说,八字桥街区向来以江南水乡风貌闻名,传统特色的民居很多,其中也有一些被评定为文物或历史建筑。李永泰锡箔店以传统台门与锡箔作坊为标记,更是独特的存在。“这两年,得益于文旅业的发展,八字桥街区的客流量也多了起来。如果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做好宣传,也许能吸引到更多市民游客。”
后院有棵参天大树。
最南侧的过道直通天井。
台门内大量运用花格门窗。
李永泰锡箔店为典型绍兴台门,充满生活气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