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陶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真实面貌和现实难题,梳理陶堰的资源禀赋、优势条件和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陶堰街道位于越城东部,浙东大运河、杭甬运河横贯东西,洋湖泊、白塔洋、百家湖点缀其间。2023年,陶堰街道成功创建绍兴市和美越乡精品片区,成为省级“富春山居”县域风貌样板。本次调研聚焦陶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真实面貌和现实难题,梳理陶堰的资源禀赋、优势条件和发展现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助力陶堰乡村振兴。
实践探索
做强生态农业,以农促旅构建共富之源。
维护田园生态,激活科技助农“强引擎”。以生态循环农业为主线,先行打造民乐原乡美丽田园综合体,研发运用数字灌片精准灌溉系统,实现用水量下降和化肥利用率提升的双重目标,田间作物管理效率提升近300%,低效农用地蝶变升级为全国首个绍兴酒糯稻千亩示范方。开展民乐原乡标准地项目建设,流转平整1090亩土地,运用土配方施肥、全机械化种植等现代农业手段,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双季稻早稻450公斤/亩,晚稻400公斤/亩的产量。
发挥地标优势,做活品牌强农“大文章”。立足鉴湖好水、湿地周边泥煤层等生态资源禀赋和黄酒市场需求,按照“党建搭台、农户协作、财政补贴、国企收购”的发展模式,推广“糯稻共富联盟”,由古越龙山黄酒集团向农户兜底包揽采购,实现家庭农场平均增收300元/亩,带动农民增收31万余元。整合运营“陶堰八味”本地河鲜菜肴;网罗虾干、鱼干、艾饺等域内特色农产品,借力开放农产品区域品牌特色馆建设,拓展销售渠道。
发展节会经济,打好农旅富农“特色牌”。以农事节庆为载体,推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菜馆等农旅休闲项目,植入花海露营、风筝大赛、音乐弹唱等活动元素,逐步扩大油菜花节、丰收节、渔获节等农事活动知名度。以“端午龙舟竞渡”“夏至龙舟巡游”等夏季节会为流量,在运河沿线陶堰老街段设置水上市集摊位15个,招募周边农户售卖鉴湖河鲜、南湖荷花等特色产品,实现农民增收3万元。
深耕人文名镇,以旅彰文赓续文化之韵。
历史遗址保护见实效。投资152万余元,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对陶成章故居、明强学堂、南野堂等一批历史建筑和遗址遗存修缮更新。优化邵力子故居设计布展,推动邵力子故居从市级文保单位提升为省级文保单位。计划投资400万元,启动白塔头村的白塔寺保护修缮项目。
运河文化创作出新意。深挖运河文化富矿,实地考证陶堰千年古镇的传统民俗民风,形成融文化性、艺术性、独特性于一体的《千年运河 古堰人家》历史情景剧。联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历史人文大剧舞台,新时代的越乡故事“破圈出彩”。围绕嵇康夜宿白塔寺作谱广陵散这一主题,发动民间力量,举办“华漾杯”征文比赛。
村居文化培育下功夫。整合邵力子家风馆、邵力子故居、陶成章故居等辖区红色廉政教育资源,建设有村级特色的法治公园,培育形成了一批高辨识度清廉文化品牌和宣传阵地。总结提炼“邵力子”清廉基因,推出清廉讲堂系列课程。
聚焦和美越乡,以旅兴农澎湃发展之势。
突出党建统领,夯实秀美越乡根基。以东鉴湖水乡风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校地联建、区域合作为动能,探索“1+N”的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工作格局。按一村一策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整治农村厕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重点领域,全面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
探索典型示范,解码特色乡村运营。坚持标杆引领,重点打造“水韵泾口”“曲韵白塔头”等系列特色乡村品牌,带动周边村社连片发展。深入挖掘泾口大桥、古纤道等遗址资源和茶亭文化、乌漆墙文化等乡土特色,打造泾口村“一轴双环四岛”文旅格局。通过“光伏+农旅”跨界整合,白塔头村积极打造集高新农业、科研合作、数字赋能、零碳示范、研学观光于一体的未来农场共同富裕示范点。
聚焦全域提升,焕新枕水人家风貌。深化“越东虞西”党建“十联”共建机制,与周边镇街整合农文旅资源,共同推出“稽山鉴水的诗意”“走进东鉴湖”等乡村旅游特色游线。发布东鉴湖核心线、古运河漫游线等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覆盖街道全域12个村社。高标准实施陶堰老街渐进式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建筑立面改造5200余平方米,街巷修缮1600余平方米,激活闲置农房5700余平方米。
现实差距
土地集约滞后,高效农业辐射面不广。近年来,陶堰通过“联盟+农户”的形式推广规模化农业种植,但陶堰域内农户数量众多,土地碎片化,分散化、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农业效益低和农民增收难等缺陷。此外,大部分农户的主要产出为初级或次级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
文化活化欠缺,乡土人才引育力不强。陶堰虽然名士、文保遗址、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因缺乏系统性挖掘和专业化宣传,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和品牌影响力不高。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口大桥目前主要发挥过河交通功能,古桥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利用不足。越窑青瓷、乌毡帽等传统非遗技艺也以静态的馆藏展示为主,缺少游客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展示方式。其次,陶堰街道的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乡村规划师、农业职业经理人、品牌运营师等专业本土人才资源匮乏,造成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较为薄弱。
水乡塑韵同质,乡村旅游新业态不盛。陶堰尚未形成一个高辨识度的现象级文旅IP,游客留住率和流量变现率均有待提升。以横旦村为例,该村紧靠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两湖”区域(白塔洋和百家湖),但自然资源大多处于原始状态,缺乏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引入。其次,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仍存短板,与高品质游客需求有较大差距。
对策建议
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立足全域旅游的出发点和高站位,把乡村旅游纳入基层政府的全域旅游布局谋划中,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围绕“一乡一景,一村一品”,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深入论证分析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和乡村产业定位,因村制宜,形成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运营规划。
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高水平运转以“乡村旅游景区一件事”改革为特色的现代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集中式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做好“一山一水一城”文章,打通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皋埠吼山、富盛诸葛仙山等景区,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的陶堰样本。
擦亮越地文化金名片。充分挖掘陶堰作为江南人才名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批次分种类做好古镇建筑遗迹、名人故居和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开发运河文化专题、爱国主义教育等更多精品文化研学线路。结合稽山鉴水核心片区打造,活化利用浙东运河陶堰段的千年文脉,设立具有本地特色的“运河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越地文化。
注入人才振兴源头活水。全面摸排本地优秀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等人才资源底数,鼓励从外出经商返乡人员、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培养、推荐、选拔一批村组后备干部,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主力军”。探索建立村级智库,引导村集体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契约化”共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项目等,孵化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步入规模农业快车道。聚力壮大培育一批龙头项目,发挥龙头农业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农业数字化改革,普及机械化种植模式,推动更多农户实现规模经营、标准化经营、智慧化经营。加强政策引导,立足全国首个绍兴酒糯稻千亩示范方,持续推广“万亩联盟”,建强“糯稻共富”“零碳共富”等共富工坊,加快推进农业“双强”标志性项目建设,释放科技促农原动力。
拓展农业招牌辐射圈。持续深化“契约化”共建机制,通过政企联动、校地合作,打响以“鉴湖河鲜”“鉴湖糯”“鉴湖酒”为代表的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深耕陶堰“名、特、优”农产品资源,积极对接合作厂商,荟萃金口粟烧、鉴湖虾干、古法面条等名特优农产和特色文创产品,扩大“寻味陶堰”产品矩阵,塑造具有陶堰辨识度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提振农文旅产业经济效益。
(作者系越城区陶堰街道选调生)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林洁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