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戏服承千载起新潮

2024-11-20 09:23

来源:

戏服大产业

绍兴嵊州市黄泽镇,是全国知名的戏服生产基地。该镇的镇西路是远近闻名的“戏服一条街”,街上铺排着十多家戏服店,这些店有的专卖戏服,有的连着工坊,顾客能现场看到戏服制作的全过程。

迷你戏服

李秋明的店就驻扎在这里。“最近很忙,随着这两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出圈、“嵊州村越”的火热势头,我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特别是年轻顾客多了起来。”李秋明出身戏服制作世家,父亲也是一位戏服制作手艺人。

“旧时,嵊州戏班的戏服也都是这边生产的。”李秋明说,自30多年前从父亲手中接棒了戏服制作技艺,他一直没有离开这个领域,店铺面积也从原先小小的30平方米,扩大成了180多平方米,店内的陈设从过去只能摆放零星的几件样品,到现在遍布琳琅满目的戏服、戏帽、头饰、胡子、假发等千余种款式,顾客只要进店,就可以选购好一整套上台表演的行头,假如没有看中的,也可以现场定制。

李秋明的家在黄泽镇渔溪自然村,他是村里第一批在镇上开戏服店的,这个不大的小村子,不仅有像他这样从事戏服设计制作的“中生代”,还有数十位平均年龄约60岁,从事戏服加工后道工序的老年村民。据介绍,他们通过相对简单的戏服后道工序制作,能有人均近2万元的年收入。而整个黄泽镇,从事戏服制作、加工和销售的共有400多人,效益好的戏服厂,一年销售额可达数百万元。

戏服产业有多大,看一台大戏需要多少量就可见一斑。最近,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在北京成功公演,引起了业内热评。该剧共有5个篇章,时间跨度较大、主角众多,在不同的故事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各自有一套符合时代背景的服装,所以每换一个篇章,从头到脚的装扮都需要更换。据有关人员介绍,这部剧中使用服装近100套。而这还不是使用服装最多的一部戏。

戏服年轻态

去年,越剧《新龙门客栈》让陈丽君火爆出圈,成为了真正的“流量小生”。经过她一年多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越剧、了解越剧,也喜欢上了越剧。结合时下的国潮风,很多人发现,现在的戏服,也越来越年轻态了。

“我这次来观看全国邀请赛,行李箱里装了两件戏服,都是今年上半年来嵊州看‘村越’的时候定制的。”今年28岁的苏州女孩陈薇薇去年因为陈丽君喜欢上了越剧,业余时间跟着越剧视频学唱,因为有音乐剧表演的基础,又加之苏州方言的优势,不到3个月她就能上台表演了。

“我的第一次上越剧舞台是表演《何文秀·桑园访妻》,因为买不到合适的戏服,又想来陈丽君的家乡看一看,索性就直接驱车来到黄泽镇定制了一套行头。”陈薇薇说。

这套行头这次也被她带来了嵊州,由于体重增加了不少,她还特意拿着戏服到原先的戏服店去修改了一下尺寸。她说,在全国邀请赛期间,她将和一些年轻票友组织一次公园唱戏会,要求化全妆,穿戏服,不少票友都去镇上买了新戏服,这几天大家聚在一起特别开心。

从西安、洛阳等古城流行起变装视频,到马面裙的突然走红,汉服的频繁“出圈”,让绍兴的戏服人也嗅到了商机。

不少眼光锐利、敢于决断的商家开辟新的生产线,在制作戏服的同时也生产汉服。随着汉服产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一些商家逐渐转型成汉服制造商。

“我从事了28年的戏服生产,前年忽然有两个本地的高中生来我店里定制汉服,还拿来了图样,越剧戏服中也有许多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所以制作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我从这笔生意中看到了戏服产业同质化经营下的新出路。”从黄泽镇走出,在杭州西湖边经营一家汉服店的李月琪说,从线上的小小尝试,到线下开门店,汉服已经替代戏服,成为她工厂的生产重心。

“我的汉服是在越剧戏服的基础上改良的,做工上更为精美,而且配饰、颜色等也更适合江南这里的古韵风景。”李月琪说。

开拓“戏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嵊州黄泽镇的戏服制作多局限在传统戏服上,特别是一些传统戏的服装,基本几十年没有变,挂在那里就能“出戏”,但原创性、设计感都不强。这就要求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开拓“戏服+”的多元化路径。

戏服店

绍兴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柯桥区代表性传承人庞丽丽,已经累计为国内各类剧种设计制作戏曲舞台服装以及国风类私人定制服饰万余套,并与北京德云社、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苏州昆剧院、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浙江越剧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年底,她正式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陈水琴为师,将刺绣工艺融入传统戏服制作中,让一件件充满国潮风的戏服,不仅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在舞台下也成为不少年轻人拍摄国潮风作品的服装选择。

除了定制戏服,庞丽丽还在从事一些经典戏服的复刻工作。“一件戏服的最终完工,需要经过10多个环节。我曾经花费了8个月时间复刻了一件梅兰芳先生演《穆桂英挂帅》时穿的女大靠,这类戏服,基本可以作为一件展示品和收藏品。”庞丽丽说。

绍兴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柯桥区代表性传承人沈国峰为多个剧团定制戏服之余,结合绍兴本土文化开发各类衍生产品,用刺绣技艺设计了茶巾、茶杯垫等产品,还专门推出了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国风元素常服。

在如今的戏服设计领域,迷你戏服成为考验许多手艺人指尖功底的对象。庞丽丽将戏服按10∶1的比例缩小,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摆件。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嵊州市代表性传承人李松英,几年前就开始创意性地将戏服“缩”进了相框里。

梦里江南越韵清,浅吟低唱醉中游。在这不绝的越音中,各式各样的锦绣衣衫,将会继续成为戏剧舞台上绵延不息的“最佳搭档”。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