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共融共享,共建共育

2024-10-31 18:44

来源:

在当今教育领域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集团各校区教共体建设正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为此,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内的实验小学校区与上德校区进行融合型教共体的积极探索。两个校区在“生活力教育”品牌的引领下,从团队融合、理念互通、教学帮扶、课程共享以及学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协同推进,以老带新、以名校带新校的办学策略,促进了新办学校的快速发展。

文化引领 理念共融

教育理念的融合是引领教共体发展的方向。实小教育集团上德校区于2020年9月创办开学,传承百年名校实验小学“让每位儿童充满生活力”的办学理念和“上德、求真”的校风,着力弘扬实验小学“创新、有为”的时代精神,提出“上德若谷”的校训,努力实践“生活力教育”。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融合发展,两校区在集团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了管理组织架构一致,中层部门一致,各分管副校长、中层干部岗位设置基本对应。这种办学文化的引领与传承、教育理念的融合和管理体系互联互通,确保办学特色和文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团队优化 智慧共享

团队融合是教共体建设的基石。实小教育集团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让优秀教师在教共体内部之间流动。在学校干部流动交流方面。上德校区开办之初,实验小学选派出一位教学副校长、三位中层干部直接参与上德校区的管理。同时,上德校区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了三位中层干部,送到实验小学中层岗位进行跟岗锻炼学习。其次,组织教师跨校区任课教学,打破校区之间的壁垒,让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每一学年,两校区都会互派3—5位教师相互交流,让来自不同校区的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教育方法和教育心得,逐渐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学科教育团队。在有效整合师资的同时,集团也将教学设备、科研资金等各种资源做到优化配置。如实验小学推进央馆虚拟实验室项目,两校区科学教师一起参与实验教学研究。上德校区引入“AI人工智能课堂”分析系统,以“AI青云课堂”为活动载体,集团内青年教师定期开展基于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磨课研课活动,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帮扶 课程共建

学科教学帮扶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制定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融合型教共体内部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确保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各校区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组织一学期一次的集团教师教研大会,为集团教研工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有力促进集团教研一体化协同发展。两校区建立学科教研团队,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相对薄弱的学科教师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听课、评课、指导备课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依托AI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指导和在线教研,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在交流互动中形成了统一的教育文化与科研理念,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与团队意识,促进了教师凝聚力与向心力。

课程共建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选择。各校区在统一开设拓展性选修课程的同时,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特色课程,并在教共体内共享。科学教育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廉德文化读本《清音嘹亮》、劳动课程读本《光合园之旅》等,这些由教师自行开发的课程在两个校区一并实施,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体验,还促进了校区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创新,推动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学生互动 发展共育

学生集体交流互动则为学生们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学术竞赛、社团交流等,让不同校区的学生相互结识、相互学习。两校区的学生部共同策划“遇见最美的你”等开学礼活动、“争做好少年,小小红星在闪耀”入队活动等,努力实现两校区德育活动同步、活动品质优化,从而实现德育效能最大化。

借助互联网络,还创新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小康路上共成长”三地、四校建队节主题云队会活动。每学年两校区一、二年级小朋友同上一堂课,开展“我们都是实小人”“国旗下成长”“浓情重阳”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校区互动交流活动中锻炼才干、展示才能,提高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形成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团队融合、理念相通、教学帮扶、课程共享,学生互动、家校协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集团化办学四年来,上德校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版画教育活动基地”“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等荣誉,成为上虞百姓口中的好学校,教育事业新兴发展的优质学校。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