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绍兴人沈晓明的中国水墨人物画《金色土地》,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中国画金奖,消息传来,在美术圈刮起了一阵旋风:这是绍兴在中国美术奖金奖上零的突破,有人更是盛赞沈晓明是绍兴中青年画家的标杆,为书画之乡增光添彩。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中国画金奖获奖作品《金色土地》。
秋雨霏霏的周六,记者前往杭州采访沈晓明,中国美术学院湘湖校区氤氲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美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沈晓明在此景色绝佳之地攻读博士。
水墨人物,一举夺魁
一身黑色工装打扮的沈晓敏出现在记者面前,脸上难掩些许疲惫,最近他行程匆忙:10月24日下午,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颁奖仪式,25日晚从北京回杭城,其间参加各种座谈会,发表创作谈。当记者祝贺他获金奖时,他一脸诚恳地说,“绝对没想到作品能获金奖,因为不敢想。”连称是自己幸运。
中国美术奖是国家美术最高奖,创作奖的获奖作品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展览参展作品中产生,设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四个等级。第四届中国美术奖共产生金奖9件,其中沈晓明的《金色土地》位列中国画金奖作品第一。
“15年前,23岁的我即将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老师动员我们踊跃参加全国美展,这是展示实力的好平台。彼时的我也认定,画画的只有入选全国美展,才能叫画家。”沈晓明回忆过往。
可惜的是,首次参展他落选了,年轻气盛的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实力。毕业后进入绍兴公安系统,忙碌的工作令他与画笔切割。直到2017年,他重拾丢掉8年之久的画笔,饱蘸在岁月中历练过的丹青,探索写意人物画的画境,终于在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一举夺魁。
沈晓明的金奖作品《金色土地》,从今年初开始准备。大年三十突发胆囊炎做手术,术后没休息几天,他即投入创作。他在画室里昏天黑地地创作,把长宽240厘米的画纸钉在墙上,站在凳子上,挥洒着笔墨。画作采用金字塔构图,背景是广袤无垠的土地、向着天空簇拥疯长的稻麦,中央是10位新时代农民站在金黄色的田野上,有收割和捧举粮食的青年,有烈日炙烤下的大伯,有专注地啃麦饼的老人和姑娘……“作品创作花了3个月时间,完成后我对画作并不太满意,有点沮丧,父亲却认为这幅画充满力量,很不错。”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这样点评《金色土地》:这幅作品在评审的过程中,评委都觉得特别地好。它并不是仅仅描绘农民在土地上收割,更是通过他们健康优美的体态来展现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我觉得这一点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转化,即注重人物精神风貌的塑造而非仅仅描绘一个场景。这幅画回应了时代之问,今天中国画的大写意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个发展就是来自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比如,画里人物的体态都特别挺拔。其次这幅画的造型能力强,所有的笔墨都是一笔线,展示了水墨写意人物画的气韵。
耕耘七载,自然抵达
2017年,8年没有摸画笔的沈晓明,创作了毕业后的第一幅人物群像画《曦风》,描绘消防战士拼尽全力救援后累倒在地上休息的场景。“当时我还在公安系统工作,近距离接触消防战士,深深地被这抹救援红感动,有了用画笔捕捉、记录下来的冲动。”《曦风》入选2018年全国青年美展,直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我还是有点实力的。”小试牛刀的沈晓明开始
了驰骋画纸的念想,相继创作了描绘建筑工人吃西瓜的《七月骄阳》,描绘抗疫医护人员穿防护服的《凝》等人物主题的作品,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中捕捉动人的瞬间,经过艺术提炼加工再现出来,苦涩中不乏美的力量,令观者莫名感动或潸然泪下,一时引发美术界围观。
2022年,沈晓明作为浙派人物画家的佼佼者,入选浙江省青年中国人物画家推荐展。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池沙鸿认为,包括沈晓明在内的这8位年轻人,都有严格造型训练的学院背景,都在进行脱离旧窠和师风的探讨,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2023年,沈晓明的《山河日月》入选当年的“五岳归来”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这是颇具含金量的一个展览。作为少数参展的中国人物画实践者,沈晓明用人物画来体现山水精神,备受瞩目。作品中他描绘太行山劳作的普通人,表达的是人与山河的哲思,赋予山水画另一种鲜活的境界。
沈晓明把话题扯回到《金色土地》,“之所以选择土地这一传统题材,是在不断写生、速写中自然而然找到的一个切入口。”
沈晓明在创作中。
2017年秋,沈晓明到太行山脚采风,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原腹地,广袤无际的麦田,正在收割的农民,田垄上一位穿红色外套的农妇,扛着一大捆玉米秆子,走在烟尘弥漫的黄昏里,那种雄浑之美深深地震撼了他。
“一种关于家国记忆的土地情结被唤醒了,我的父母亲是知青,他们跟我说过他们下乡插队割稻的经历,在土地上耕作累到直不起腰,眼前所见与脑海里的画面瞬间重合。”自那时起,沈晓明几乎每年都会跟随导师盛天晔先生到农村采风,慢慢地意识到这是城市之外生机勃勃的存在。
今年年初,沈晓明决定创作《金色土地》,把身处不同时空、在土地上耕作和生活的10位新时代农民叠合在一起,形成意象化的中国人群像,这是对土地的赞歌,更是对中国人的赞歌。
为了寻找10位新时代农民的素材,沈晓明再次行走在田野、工地、工厂采风,把视线投向普通百姓。在绍兴一家生活用品装配厂,遇到一位年轻女性,她恬淡地讲述着从安徽农村来到城市的种种不易。在绍兴一建筑工地,有年轻的农民工靠一膀子力气吃饭,农忙时依然回家帮忙耕作,土地是他们最珍视的东西。
“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充满向上的力量,感人肺腑。这是我创作《金色土地》更深层的原因。”沈晓明笑言,这些人物分别成为《金色土地》中端碗吃饭的姑娘、手持镰刀眺望远方的男子的原型,甚至他的父母亲也成为10位人物中的素材。
当下,现代化生活正成为美术创作主流的取材方向,但沈晓明却一直耕耘在土地上,用打动人心的笔墨,呈现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是他创作人物画的根本动力,也是他对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不懈探索的方向。
钟情的笔,终将长伴
国庆前夕,《金色土地》进京展出,且被放到展厅C位。沈晓明特意陪同父母亲从绍兴前往北京观展,谁都看得出他的父母亲该有多高兴,但是站在画作前,他的父亲久久伫立,一言不发,他最清楚儿子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沈晓明从2009年毕业后,就进入绍兴公安系统工作,先后在派出所、新闻宣传部门工作,他也尝试搁置画笔,此生不再与画画有交集。但是,对画画的不舍与热爱,令他无数次扪心自问,此生不画画,我会后悔吗?
“不!我会后悔的。我要画画,辞职后大不了靠办培训班养活自己。”201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沈晓明,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
“你辞职去中国美院读研,钱,我们会供,你顾两头不如只顾画画。”沈晓明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你辞职了?好!”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教授徐默、盛天晔把沈晓明招至麾下。
回忆过往,沈晓明记得最多的是亲人师友的鼓励与支持,“要感恩的人太多了,父母亲的默默支持,两位导师不仅在画作上指导,还在吃住等生活上资助。”
2018年,沈晓明进入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学位,他终于可以倾情投入画画了。“我是不是有点自私,为了画画,没有考虑父母亲的那种焦虑。”沈晓明问记者。
沈晓明的偶像是中国人物画大家、中国美院刘国辉教授,沈晓明要尊称他为师祖,他的导师盛天晔便是刘国辉的弟子。
当年,刘国辉在浙江美院毕业后,从1970年至1979年,整整9年,被不公的命运抛到东海边的一个拆船工地上,直到1979年38岁时被浙江美院破格录取为中国画系研究生,重执画笔。作为刘国辉先生的再传弟子,沈晓明是幸运的,刘国辉的勤奋和天才世所公认,年过八旬仍没停止创作和创新,这种精神代代赓续传承。
“《金色土地》还有提升空间。”年过八旬的刘国辉先生,如今较少出现在中国美院校园,不过他还是看了沈晓明的这幅作品且作出了点评。观展是对后学的鼓励,点评更是一种鞭策。
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沈晓明,生活因画画而变得有“形”有“色”,他想象着有条件的话以后出国深造,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各家的优秀成果,同时有机融合中国画的笔墨要义。
沈晓明确定,这一辈子将与画画不离不弃,结伴而行,直至走到高高的山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沈卫莉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