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嵊州市真有一个颇具古风味的文化大镇——长乐镇。嵊州西一下高速,一路向西二十公里,群山合拢,有泉涌出,水色幽静而清澈,称绿溪。溪岸修竹茂林,有古村镶于其间,乃水竹村也。长乐、绿溪、水竹······是造化之神秀,还是贤达之才情,从名词上就让人神往。总想体验一把绿溪水竹,进入“长乐未央”之境。
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已是多次“神游”此地,但每次的感受总让人忘返。水竹村居民姓刘,有宗谱记载,属汉武帝刘邦后裔,同时亦记载了从北到南,以至于安居于斯的艰辛过程。千余年的繁衍孕育,刘氏家族人才辈出,作为家国栋梁者不胜枚举。
我生长在西北农村,年轻习画时,刘文西便是我的丰碑,描摹了多年,虽未曾谋过先生一面,然先生之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刻骨铭心。当我被派往水竹,才知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有句话说先生“半生青绿,半生黄土”,我知道先生早已经把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人民的爱永久地与黄土融为一体。水竹村出了如此伟大的艺术家,我惊艳水竹,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今年的夏天,给人感觉太长,因为太热了。国庆后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凉意,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快意。肩负着文化特派员的“使命”,我带着团队(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驻村从事体验生活与艺术实践。由于刘蒙天和刘文西两大“元素”在该村的存在,居民对画家并不觉得新奇,相反对我们的到达提供了支持和各种方便。我们行走于街巷,进出于庭院,扑面而来的是深邃的微笑和善意的问候。我羞于不懂方言,然他们的举动让我理解什么是乡土文化。我在作画,不觉中一杯清茶悄然置于侧,点一盘蚊香保我“安全”······这是善举,是爱意。年轻学子不善交集,然在本次实践中,似乎明白了些“道理”,真善美是艺术家在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交往中发现和创作出来的。为什么要画画,画画又为了什么。几天的摸索,他们终于“放手大干”了,不觉中自信心大增。
10月12日,嵊州书画名家王秉初、裘求浪、胡凯等与我相会于水竹,经协商,与学生一道在水竹村文化礼堂前举办了一场书画惠民活动。师生共同挥毫,将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送到村民手里,村民的憨笑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纷纷表示:“我们平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与艺术家见面,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心里真高兴,感谢李教授,感谢孩子们。”
不觉中,艺术实践活动到最后一天了,按照我作为文化特派员的活动计划,在水竹村文化礼堂前的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绘画作品展览。早上九时,展览的横幅徐徐展开,一幅幅学生和老师近几天的作业排放在展台(村民休息平台)上。村民纷纷闻讯而来,浏览于作品前,他们或驻足凝视,或低声交流画面中他们熟悉的主人翁与自然景致,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与共鸣。不少村民指着画中的人或景,兴奋地讨论着,“这不是那个谁吗”、“这就是那个地方”。更有村民拿着手机,小心翼翼拍下所有作品。期间,师生热情地同村民讲解写生与创作的故事,分享自己对艺术追求的感受。这种跨越艺术与生活的交流,让整个广场洋溢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之中。
刘文西作为黄土画派的领军者,倡导“艺术为人民”,其中有一个关键词:“熟悉人”,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本次活动是一次研究生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和艺术乡建模式的成功探索。
(文化特派员李俊,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