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兰亭景区的“生日报”小店。
茹水源正在翻阅检索目录。
今年国庆假期,绍兴兰亭景区内,一家拥有数十万份“生日报”的小店在社交媒体走红。“生日报”作为出生当天出版的旧报纸,因记录了出生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天气状况,颇受年轻人追捧,仿佛通过泛黄的报纸,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特殊的日子。
数十万张报纸从何而来?如何留存下来?又为何开店出售?带着诸多疑问,10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小店,与今年62岁的店主茹水源交流,探寻小店独特的“情怀+商机”。
30多年间收藏数十万份报纸
茹水源从小便喜欢收藏他人眼中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我小时候从兰亭走到坡塘,从坡塘捡回一块小石子,对我来说,这块石子也是收藏品,仿佛看到那块石子就能想起那段走过的路。”他说。
而他收藏报纸的习惯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0年,在当时的绍兴县第一色织厂上班的他因工作原因被调派至上海。“那时候娱乐活动没有现在丰富,每天就去报刊亭买两三份报纸消磨时光。派驻上海的3年间,渐渐地报纸越堆越多,我又舍不得丢掉,便把所有购买的报纸全部打包好后一股脑搬回了绍兴。”茹水源说,那时只是单纯喜欢,并无其他目的,更想不到多年后会在家门口的景区开一家卖报纸的藏品店。
1993年,回到绍兴的他愈发热爱收藏报纸,但如何获得更多的旧报纸呢?“我一开始跑各个废品回收站,却发现并没想象中的顺利。当时一位回收站的老板点醒了我,说‘你要淘宝,得和其他爱好收藏的人去交流、交换,回收站里是找不到好东西的。’我赶忙跑到城里的新华书店,找到了一本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当时全国各地热爱收藏报纸的人的联系方式。”茹水源说,他一一对照、写信寄出,寄了两三百封信。最后他只收到了近30封回信,但这些远在扎兰屯市、乌鲁木齐、兰州、北京、扬州等地的藏友为他送来了数以万计的报纸,最多的一次是寄来了装满一辆面包车的报纸等藏品。
“为了拿到更多的报纸,我也交换出去不少报纸。”他说,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份自己出生当日的报纸,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生日报”作为出生当天发行的原版旧报纸,或许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一份个性化的历史记录,这是一个让报纸变身成为藏品走进千家万户的好机会。此后,茹水源开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收集旧报纸,到2000年左右,1950年至2000年的报纸收集目标进度条已达90%。“随后陆续再收集,顶峰时百万份没有,数十万份一定是有的。”他自豪地说。
“生日报”让爱好“变现”
聊起开店的契机,茹水源笑着说,他始终认为开店是命中注定的一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下海经商失败的他备受煎熬,但唯独在收藏报纸这件事上让他感受到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眷顾。“我收藏报纸没有特殊的养护方法。长时间的日常保存中,这些报纸依旧完好如初,并未发霉、发脆,我想兰亭这个地方的气候就是适合藏报。”他笑称。
随着茹水源收藏规模的持续扩大,他在“收藏圈”渐渐出了名。茹水源说,市面上报纸藏友多以“横向收藏”为主,即单单收藏登载重大、特大事件的主流报纸,比如收藏报纸试刊号、创刊号以及号外、原地报,等等。而他选的另一条赛道——“纵向收藏”。这并非主流收藏法,他按照时间顺序收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全国各地的日报、晚报、高等院校报等,这种形式收藏体量相当大,让当时的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都连连惊叹。
到了2008年,茹水源一边带着经济头脑,一边怀揣着特殊情怀,将收藏进度条拉到接近100%。他会把同一天的报纸都尽可能地多囤几张。“比如,某一天,我手头上就有《光明日报》《绍兴经济生活报》和《北京日报》这3份报纸,另一天我留有《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数份报纸。”他说,当时想着就算流通不到市场上,也不要像其他收藏爱好者一样只放在家中或偶尔做一回展览,于是,他在当年写下《呼之欲出的共和国日记》一文,打算赶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以“共和国日记”的形式用报纸串联起一条完整的时间线,记录时代变迁。
2015年,他的高中同学陈文英找到他。陈文英家原本位于兰亭景区内,拆迁后她在景区游客中心开了一家小卖铺,当时商业街上恰好有一个店铺空位,原本在湖州做生意的茹水源赶回绍兴,绕着店铺转了一圈,当即敲定入驻。“我本来就是兰亭人,兰亭又有文化底蕴,我想这里再也合适不过了!”他说,当年9月底,他定制货架,又花了整整7个日夜把报纸移到店里,赶在国庆假期正式开门营业,这一开就是9年,他也终于将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变现”了。
不光为赚钱,卖的还是情怀
茹水源的小店开在兰亭景区的之镇街上,25平方米的小店铺门头上挂着硕大的“生日报”牌匾,墙上挂着装裱好的报纸封面,不大的门面垒满了旧报纸,边缘微微发黄,凑近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味。
“门头有讲究的,我自己设计的!‘日报’两字集的是毛主席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日报’,而‘生’字则是从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中集的,底下的‘兰亭藏报’又是王羲之的字体!”茹水源得意地说。
为了能够快速找到报纸,他还自制了一本检索目录,随意翻开一页,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特殊符号。“‘斜杠’代表的是售罄,‘两点’则代表有重复的好几份。”茹水源介绍,他只需要看一眼目录本,就能跟随它的指引,驾轻就熟地走到一列货架,在归类细分好的报纸堆中找出对应日期的报纸,翻找一份报纸的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
“生日报”的创意大大拓宽了销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销售量最好时能售出60至70份。按照年份久远,每份售价20元至230元不等。茹水源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来自辽宁大连的小伙子来兰亭旅游,他对“生日报”很感兴趣,一查日期,正好有一份《大连日报》。“他说:‘我在大连都买不到的报纸却在绍兴买到了,这一趟真是值了!’我听着十分高兴。”茹水源说。开店初期,他还留有一点“私心”,想着齐头并进,家中的报纸留着做“共和国日记”,店中的报纸则以“生日报”的形式售卖,没承想生意越来越好,店里不够用,他只好一边从家中补货,一边继续收旧报纸。但很多报纸越来越难收集,他只好放弃,一门心思经营店铺。
茹水源告诉记者,开店虽然是开门做生意,但并不只是为了赚钱。“有些人一来就要把他生日当天的所有报纸都收入囊中,我都拒绝了,坚持‘限购’。还有朋友劝我,‘你要去鲁迅故里景区,那里人流量才大,兰亭景区远,来的人总归少一些。’”茹水源连连摆手,接着说道,“我做的都是细水长流的生意,为的是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与我有着相同爱好情结的人在我的小店不空手回家,让更多人通过一张旧报纸重温出生时的历史记忆。”
(越牛新闻综合自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夏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