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散落去,唯独不变的是乡情。
祠堂作为古时家族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许多人存放乡愁的纪念馆。在马山街道东豆姜村就有着这样一座历经500多年风雨的古祠——谢家祠堂。
走进谢家祠堂,这里依然热闹,村民们在此休闲、聊家长里短,一片和睦安康。
古祠流芳,源远流长
谢家祠堂位于东豆姜村木桥头,为砖木结构,屋面均为硬山式,阴阳合瓦,石板铺地,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其系明代建筑,其内存有一碑(碑上有墓志铭),也系明代存物。
东豆姜村的村民有九成以上姓谢,据东豆姜村志、东豆姜谢氏家谱记载,东豆姜谢家与著名典故“东山再起”的主人公、隐居于曹娥江畔东山一带的东晋名士谢安联宗,其始祖为《明史》所载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中于谦麾下一员大将——谢泽。如今,村内还保存着明清时期谢氏家族名人像。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谢泽在北京保卫战中战亡后,于次年十月二十日葬于谢氏封地山凰。家乡人民在东豆姜营造“忠节公祠”谢家祠堂以示纪念,堂号为“玉树堂”。史载此后谢氏子孙生以豆姜为家,死葬于山凰,穷达不离。谢家祠堂无疑成为一代代谢氏族人的根,2017年,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93岁老兵谢天佑就曾寻根东豆姜。
祠堂作为人们聚族而居的产物,不仅记录着当地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谢家祠堂历经数代传承,基本保持原先框架,1949年后曾经作为学校教室、生产队房间、供销社商店仓库、村文化礼堂、村老年活动室。古老的阵地在乡风文明中,发挥着文明传承、公益教化功能,谢氏宗亲每年在此举办年会活动。2019年,经绍兴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提议,谢家祠堂成为越城区文物保护点。
谢氏祠堂内景。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2022年,由东豆姜村谢氏宗亲会发起,村委会承办,决定修缮谢家祠堂。此次修缮主要对谢家祠堂屋面进行翻修、梁架翻修、墙面修复及地面修补等,工程建筑面积397平方米,占地面积567平方米。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再现历史”的原则,据村民的回忆,由具备文保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监理,于2023年4月下旬完工。
“修缮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祠历史样貌。”东豆姜村党总支书记谢华民说,另一方面,通过修缮,以祠堂为载体、文化为纽带,让祠堂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功能,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古祠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祀场所,也不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场所,而成为保留了追思先祖的精神寄托的公共文化场所。
记者采访期间,绍兴市炉峰慈善联合会志愿服务队正在祠堂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理发、磨菜刀、推拿按摩……各项公益服务有序开展,古祠之内热闹非凡,整个上午都有村民陆续赶来参与。
除了此类志愿服务活动,谢家祠堂内还举办了妇女节才艺表演、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每年谢氏宗亲的年会上,还会表彰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位于该村的绍兴技师学院、豆姜小学等多次与村委会在此开展联谊活动。古祠堂经过改造再利用,成为能够承载更多现代社会意义的公共空间;旧时留存下来的空间以自身厚重的历史魅力,为当下的活动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谢家祠堂中的陈设和举行的活动中,我们将推陈出新、存精华剔糟粕,明家史、聚人心,打造基层善治、新时代思想文化传播、村民休闲娱乐的阵地。”谢华民说。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裘真 通讯员 夏志中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