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秀岭掩春秋,何酒能来就;一把耒耜泽九州,寻来丝竹奏;一脉相守一脉岭,余门传永兴……轻和着村歌,我们走进了千年古村——冢斜村。
冢斜村坐落在绍兴会稽山脉的南麓,是大禹后裔集聚村,为绍兴首个获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春秋战国时期,冢斜是皇家陵园。《嘉泰会稽志》和《康熙会稽县志》均有记载,说越和唐宋宫人多葬此。冢,坟墓;斜,宫人。相传,大禹夫人涂山氏也葬在冢斜大龙山麓铜勺柄。
冢斜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明状元、兵部尚书余煌,河南布政史余炳焘等皆为余氏后裔。
余炳焘是道光元年的举人,任河南怀庆知府时,指挥了一场坚守五十八天的怀庆保卫战,使太平天国征北无功而返。此役中,朝廷下旨赏戴花翎,以道员用,升并任陕西凤邠道。不久又任河南南汝光道、按察使等职。
余炳焘一生战功无数,除了赫赫有名的怀庆保卫战,在渭南知县任上时,平定了县内“刀客”之乱,他查知马得全等一伙下落后,亲率官兵捉捕,活捉二十余人,林则徐知道后对他大加赞叹,并亲上奏折《请鼓励渭南县知县余炳焘片》。道光皇帝虽在鸦片战争中将林则徐免职,但对他还是怜惜有加的,见是林则徐上折推荐之人,下旨要余炳焘上京参见。在廷上,道光皇帝详细询问了平定“刀客”之乱的经过,并询问:“汝浙人能骑乎?”余炳焘答曰:“入捕期速,非骑不能率也。”此事,成为余炳焘宦途中的转折点。
后来余炳焘又平息了禹密联庄会之变,在平捻作战中又“围魏救赵”解亳州围。
咸丰七年(1857)三月,余炳焘痰涌不能言,四月初二病亡,扶灵南归,下葬于家乡。病亡后,朝廷赏赐荣耀之极,三代皆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配偶皆诰赠一品夫人,族中男性也几代皆有荫封。清代重臣毛昶熙(官至兵部尚书)为余炳焘作传,守稷辰(绍兴人,与余炳焘为同科秀才、同科举人)为之作墓志铭。
余炳焘的丰功伟绩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他至怀庆府赴任时,皇帝下拨赴任经费白银十万两),还得到了各县令的敬仰(在他六十寿辰的时候,各县令纷纷给他送贺礼,表达敬意)。这些白银元宝和无数珍稀宝贝,相传藏在村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冢斜村宝藏之谜。
八老爷余炳焘出生在冢斜的一个老台门里,当官后又建了下新屋(又称八老爷台门),位于古村东侧。该台门前后三进,内设大院,台门口两侧立有两块恩科旗杆石板,东西边均有侧厢。余炳焘晚年就住在这里。
后来因为战乱,余炳焘的子孙后代把白银珠宝藏匿了起来,据说共十处,有子孙列册(有人叫藏书)。后来村民在建造猪棚、翻新菩萨石像、建造火炉时各发现一处。此外,传说有人看见八老爷的子孙把一条金凳埋进村南面的轰溪山,虽常年有人上山寻找,但至今未被挖掘。关于宝藏留有藏文——“离墙三尺”“半只粪缸里,半只粪缸外”。若是有时间好好研究,或许我们能找到那些留在时光里的宝藏。
冢斜,是古朴与自然的结合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香。当光阴的痕迹与现实的意境交汇时,冢斜的那一份古朴幽雅,让人不禁想伸手去触摸。冢斜的村民也如冢斜的文化一样,是简单、平静、祥和的。
阵阵松涛声,朗朗读书声,座座老台门,村前清澈的小舜江一路向东,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宗族曾经的辉煌,耕读传家,忠孝两全,本支百世,流芳千年。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