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杭州西兴古镇,东抵宁波甬江后于招宝山入海。其中,绍兴段位于浙东运河中部,不仅是浙东运河的最古老段,更是大运河通江达海的关键段。
水波为笔,帆船为墨,在越城区东浦街道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内,白墙黛瓦的浙东运河博物馆静静矗立,好似百舸争流,又如白鹭展翅。登高远眺,文化园四周水清河晏,群鸟翩跹,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秀美景象。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他步行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习近平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一年来,绍兴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存,这条千年运河正焕发着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博物馆室内雕塑壁画。
运河文化“活”起来
漫步在浙东运河文化园内,浙东运河博物馆、淡水鱼馆等鳞次栉比,拱桥、步道错落有致。作为向世界展示浙东运河文化的窗口,浙东运河博物馆以“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为主题,通过文物、沙盘、影像等多元载体,展示了“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卷”。
浙东运河博物馆。
在这里,运河文化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我们在馆内设计了一条连续的参观动线,将若干个展厅串联起来,通过高科技实物保存技术以及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保障展陈的品质,让水运文化得以系统、生动诠释。”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介绍道,同时,展厅内还设置了多个互动装置及影像资料,让更多人走近运河及其背后的故事。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
“原来这便是过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大二学生严玺饶有兴致地在互动影像厅内了解和运河相关的知识。作为江苏人,她自小便和运河有着不解之缘,“我也曾去过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被运河文化的内涵深深打动,这次也算是沿着运河的足迹来到绍兴。”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运河、走近运河,今年浙东运河博物馆还组建了研学运营事业部,与绍兴市大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积极研发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研学课程,力求将博物馆打造成数万名学生校外的思政课堂,让运河成为持续陪伴学生成长的文化载体。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文明实践班蹇蕊同学一直忙着和运河“打交道”,她即将录制新一期“多语种讲运河故事”的宣讲视频,主题是运河两岸的美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王佳楠表示,该校围绕浙东运河博物馆展示的运河文化,通过开展运河沿线巡回宣讲和国际传播活动,把绍兴莲花落、脱口秀、街舞等形式融入其中,让运河文化深入运河沿岸的村村户户。
此外,博物馆还持续推动“运河+”走深走实,把运河文化同音乐、话剧、越剧等文艺元素、地方非遗相结合,研发“新时代浙东运河”系列红色宣讲作品39件,联合团越城区委等,开展越青夜校等青年学习活动20场,多种形式提升大运河文化吸引力和感知力。
“一年来,绍兴的运河文化‘活’起来了!”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是讲解员,他对浙东运河博物馆多措并举推广运河文化很是关注。陈永明说,今年中国水利博物馆和浙东运河博物馆还签约共建中国水利博物馆浙东基地,将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文化绽放新时代璀璨光彩。
运河文化“厚”起来
推开浙东运河博物馆的门,仿佛跨越时空,博藏精器蜚中外,瑰宝奇珍灿古今。市民林瑶在此留下深情寄语:“希望在运河畔守住我们的根,留下我们的情。”
一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绿色生态的原则,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在文化遗产活态利用上不断探索,最大程度保持浙东运河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厚植运河文化底蕴,让运河文化源远流长。
系统谋划,探索发展路径。去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市文广旅游局根据《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要求,抓紧推进《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的研究编制,进一步优化运河遗产的保护区划和管控要求,更好地促进运河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协同发展。
加强守护,留住历史印记。这几年,我市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微改精提”专项工程,对浙东运河沿线若干镇(街)、环绍兴古城段等运河河墈进行养护,并推进沿线古纤道、古桥等修缮利用项目。此外,自去年底以来,我市部署开展大运河文物安全检查专项行动,构建文物守望者、文物智慧管家等应用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每季度监测反馈浙东运河沿线项目建设情况。
文化引领,夯实研究成果。一年来,浙东运河博物馆充分利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员”“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成员”等平台优势,集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力量,高质量建设涵盖文物保护、考古、博物馆、文创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智库平台,夯实大运河文化理论研究,推进理论科学与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践相结合。
修旧如旧,完善服务功能。浙东运河文化园以“馆有韵、水更净、景相融”为目标,实施专项美化提升工程,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园区周围90余处河岸、建筑进行修缮提升,添置路线导览、停车导引标识等服务设施,拓宽应急避险通道,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运河文化“融”起来
9月13日,绍兴以“越国古都,东方水城”的鲜明形象亮相于在苏州开展的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绍兴展区内,除了碧波荡漾的绍兴古运河等让游客印象深刻,颇具运河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样让不少游客拍手称赞。浙东运河博物馆文创区负责人黄佳颖告诉记者,团队从传说、著作中挖掘出和运河相关的元素,设计创作运河镇河兽、莲漪等卡通形象,让运河两岸的风光美景、传奇传说浓缩在方寸之间,为每一个喜爱运河文化的游客带来一份别致的绍兴礼物。
流动的运河,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呈现运河的魅力与价值,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美好,自去年以来,我市以运河为纽带,尝试挖掘并创新演绎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一条古运河,两岸皆人家。浙东运河跨越2500多年的时光,润泽沿线城镇。近年来,迎恩门风情水街、上大路历史文化街区、东浦黄酒小镇等陆续建成,浙东运河两岸迎来蝶变。
“我们以浙东运河文旅资源融合整合利用为牵引,以绍兴古城环城河夜游为核心,拓展浙东运河(越城段)东、西、北三条水上游线,其中‘西线’浙东运河博物馆—黄酒小镇的黄金游线将于近日正式运营。”张慧介绍,“让更多游客因水而来、因水而乐。”
运河文化,不仅体现在岸上,也在水下。今年8月,浙东淡水鱼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运河文旅融合的又一张“金名片”。整个馆有近150种鱼类,其中90余种在《绍兴鱼类图鉴》中有所记录,曾出现于绍兴各大水系内。浙东淡水鱼馆负责人相艳介绍,浙东淡水鱼馆作为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的典型实践,集互动、学习、体验于一体,较好地展现绍兴运河的生态多样性和渔业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绍兴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将进一步促进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活态传承,丰富运河相关文化和旅游优质供给。”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力争在整个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最大程度体现浙东特色和绍兴魅力。
绍兴实践
绍兴市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站在这儿,感受到了大运河的无限魅力。”这个中秋节,台风“贝碧嘉”的外围风雨挡不住游客前来绍兴八字桥“打卡”的步伐。八字桥是大运河绍兴段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因桥身呈八字而得名。漫步其间,白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水街、河道、乌篷船相映成辉,满是江南韵味。
浙东大运河全长239公里,其中绍兴段全长101.4公里,占总长度的五分之二,所经之处穿过绍兴水城,也是绍兴的黄金经济带。一年来,绍兴不忘嘱托,牢记使命,高质量建设好人水和谐的生态带、活力充盈的经济带、人文相融的文化带,全方位展现运河的时代新风貌。
以“水”为脉。我市进一步聚焦构建“大生态”格局,注重多部门协同联动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水生态修复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动“美丽河湖”连点成片并向“幸福河湖”高效转变,大幅改善运河水环境。一年来,共建成美丽河湖17条、水美乡镇16个、滨水绿道50公里,绍兴也被授予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金鼎。
以“绿”为妆。我市加强与运河密切相关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保护,实施运河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廊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流域环境。因持续优化运河生态保护功能,运河畔的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1种。今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成功举办了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
以“融”为本。浙东运河博物馆、柯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东浦黄酒小镇、阳明故里……我市致力于挖掘大运河沿岸文化资源,运河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我市还持续打造“宋韵水上婚礼”“古城过大年”“古城青春季”等品牌节会活动,以新形式传播运河故事,探索“国潮+黄酒”“宋韵+越剧”“兰亭+音乐雅集”等融合方式,吸引更多人体验运河、了解运河,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
市文广旅游局有关人士表示,绍兴将不忘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脉络,科学保护运河世界遗产,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国际交流传播力度,续写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坚定不移地将古老的浙东运河建设成为焕发时代新风貌的“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赵婧赟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