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市域标杆,推动我市卫生健康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不断谱写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将民生实事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民生实事工作的潜力,持续做优我市“救在身边”生命急救线建设、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疾控预防工程三张“金名片”,确保项目优质优享、群众可感可及,助力绍兴市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市域标杆。
秀美绍兴。 骆海淼 摄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
筑建数字健康体系,守护百姓安康福祉。这几年,我市不断在“智慧医疗”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助力区域医学高地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2024年绍兴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二。
智慧+医疗,健康有保障。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为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插上腾飞翅膀。6家作为5G+医疗健康应用国家试点的医疗健康单位,顺利完成5G+医疗项目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全市推广应用的“5G+院前急救”,深化了医疗交通、应急各方协同能力,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市县全覆盖的5G+AI区域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建设,不仅提升了肺癌等疾病的筛查效率与准确性,更实现了医疗影像数据市县乡三级同质闭环,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检查即可获得市级优质诊断报告,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实现有效下沉。
近年来,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优质区域医学高地,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基层范例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制定《支持公立医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政策》等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医保支持,强化政策供给。充分发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改革发展合力。
这两年,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落地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绍兴第三医院等纷纷通过新建、扩建、改建,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眼下,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已进行移交工作,预计于今年年底竣工投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主体结构完成结顶,预计2025年完工;市第七人民医院新院区即将开工建设……一大批本地实力雄厚或者引入省级医疗资源的医院正不断刷新建设进度条,进一步推进健康绍兴建设。此外,我市深化医疗服务合作,携手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成立黄荷凤院士生殖健康创新研究中心,推动我市医疗科研与临床实践不断深度融合。
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效果图。
绍兴市妇幼保健院。
在学科与人才培育上,我市构建了临床专科长效培育机制,新增多项省级、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科研立项数居全省前列。同时实施“千名硕博”引才计划,精准施策吸引高端医学人才,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为医学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绍兴市中医院。
强化基层卫生健康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过去受医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人们往往“小病也要挤大医院”。
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为实现百姓健康之盼,我市推出了多项关键举措。
根据《绍兴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市将基本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并重、富有韧性的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织得更密更牢,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城乡健康人居环境持续改进提升,居民享有优质、均衡、普惠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清洗消毒。
举一纲而万目张。我市正加快以“好医疗”赋能“好地方”发展,让百姓“近”享服务,更有“医”靠。
抓网底建数智,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深入实施乡村“网底”工程,对全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系统优化。截至目前,千人以上行政村均实现了乡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覆盖,常住人口千人以下行政村均已实现医疗服务+巡回诊疗全覆盖。全市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位列全省第4。同时,我市还以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为支撑,推进老年慢病、家庭医生等数字健康服务,其中“数字家庭医生”应用被纳入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在诸暨市试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入选省共同富裕第三批试点名单,目前已在绍兴全市应用推广。
抓创建强能力,让群众基层就诊更安全。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更好诊治。全市10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评价标准的比例为97.92%。2023年,全市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幅、基层就诊率、基层出院人次、基层床位使用率等四项反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均位居全省第1。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评价居全省第4,A及A+等级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比居全省第3。
抓项目促均衡,让群众健康管理更满意。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质均衡的覆盖面稳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项目从10类扩展至12类,每年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疾病患者和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近140万人次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守门人”作用不断加强,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2023年,以AI和人工语音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5万多户居民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到97.31%。
传承千年越医精髓
独树一帜的国家非遗“绍派伤寒”中医诊疗法、世界第一个非处方药“钱氏女科生化汤”、《景岳全书》《中国医学大成》等煌煌巨著……2500余年的建城史,让绍兴厚植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让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拥有了闪耀千年的“越医文化”。
古越大地,千年越医正焕新。我市积极传承“越医文化”精华,大力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持续提升中医药综合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当前,我市已成为全省首批获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的城市。历经千年的越医文化正在古越大地上焕发时代活力,为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注入中医药强劲动力。
新时代越医不仅传承了“底蕴深厚、技艺精湛”的历史精髓,更书写了“优质、均衡”的发展新篇——各区、县(市)实现三级公立中医院全覆盖,市县两级实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
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中医机构也蓬勃兴起,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惠及广大民众,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好中医”。如诸暨市枫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下设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理疗科等4个中医专科门诊和1个中药房,其中针灸理疗科为绍兴市中医重点临床专科——中医小针刀专科,中医骨伤科为诸暨市农村医学甲类重点学科。上虞区谢塘镇卫生院成立上海石氏伤科上虞基地,完好保存着光绪年间的43本中医古籍、民国初期的57张中医处方笺,近年来中医药门诊人次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些基层中医机构不仅丰富了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将中医药文化深植民心,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全面覆盖与深度延伸。
绍兴中医药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坚实推动。出台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近五年来超31亿元的资金投入,全市6家公立中医院实施“新改扩”,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都为中医药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围绕人才发展方面,我市紧紧锚定“扩基增高”策略,定向委培、人才引进、师承教育、西医学中医等多种方法并行,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现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西学中”人员达3524名,6家公立中医院中高级职称人员863名。同时,实施“越医人才”计划,孵化国家级、省级中医药学、中医护理学人才,并引进22位省内外名中医开设工作室,人才高地效应初显。
在学科专科建设上,已经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的特色专科集群,多个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专科及科研项目成果斐然,中医药服务专业性与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此外,加强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推进“中医处方一件事”与“中药服务在线”建设,深化智慧医院发展,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便捷化,为群众提供更加透明、规范的中医药服务,助力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积极推动越医文化走出国门,通过国际赛事、教学合作等方式,让越医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例如绍派伤寒,作为越医文化的瑰宝,有着20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深厚理论底蕴。在市中医院等传承基地的努力下,绍派伤寒不仅入选国家非遗项目,还通过师承教育、学术研究、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新院区效果图。
绍兴市口腔医院。
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市长期以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着力下好平时功夫,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重塑疾控体系。2023年5月底市疾控局挂牌成立。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今年1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揭牌,标志着我市疾控体系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同时,各区、县(市)疾控体系改革也在有序推进。
致力于升级硬件设施,提升“一锤定音”核心能力,新建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上虞区疾控中心实验楼、嵊州疾控中心新大楼和越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目前,除越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仍在建设外,其他均已投入使用。对照疾控机构规范化、示范化建设要求,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市级和县级(平均)具备检验能力的项目分别达到963项和261项。
流调溯源联合演练。
硬件提升的同时,注重“软件”提质,完善人才引育留用保障机制、安家补贴政策、各类人才称号奖励等,并开展集中培训、技能竞赛等,让疾控人才在“留得住”的基础上“能实战”。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引进高质量人才24名。
实施疾病早筛早防工程,先后将结直肠癌筛查、老年痴呆筛查、肺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脑卒中筛查以及老年人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接种、适龄女生二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已累计接种免费流感疫苗57.9万剂、肺炎疫苗25.3万剂、二价HPV疫苗0.65万剂。累计完成相关疾病筛查285万人次,筛查发现结直肠癌700余人、前列腺癌2600余人、老年痴呆近万人,发现肺部结节等阳性病变4.7万人次。通过疫苗接种,降低重点人群患病风险;通过排查关口前移,实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早治疗。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实施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制定《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
法》。组建由9个门类共38名专家组成的跨领域、多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高级别专家组,建立全市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实现所有区、县(市)全覆盖。快速有效应对处置上虞新冠疫情,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绍兴赛区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还积极探索职业健康管理服务新举措。依托“浙里卫企”平台,定期开展风险预警。今年初以来,已推送预警信息1.5万条,帮助企业主动消除风险1.4万条,根据平台测算,最高可为企业免于行政处罚3055万元。同时,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监测、监管执法等数据分析运用,梳理形成类案管理方案,靶向开展治理,如将涉铅企业专项执法列入2024年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动。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除署名外)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张柯 单一帆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