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历史上有五大名女,分别是美女西施、情女祝英台、孝女曹娥、才女唐琬、侠女秋瑾。前人总结得很好,但我认为还不够全面,不该遗漏了那位生长、成名、终老于会稽,文武双全的谢道韫。她出身东晋王谢家族中的谢家,是风流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书圣王羲之的儿媳,会稽内史王凝之的妻子。她才华横溢,风华绝代,是东晋著名诗人、有林下风气的清谈家,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留下“咏絮才”千古佳话,是一位灵魂有香气的奇女子,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名词。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其中蕴含的魏晋风度理应有女子的一份,谢道韫可以一抵百。《三字经》上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其实是在为谢道韫高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别说,她还真是女中豪杰。
在这里,我们略去不讲众人熟知的谢道韫“咏絮”等故事,主要讲一讲她晚年在会稽的几段感人事迹,一识其临危不惧、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和镇定从容、优雅终老的大家风范。
谢道韫的晚年,东晋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气数将尽。公元399年,孙恩、卢逊起义爆发,她遭遇了一场疾风暴雨,人生随之急转直下。起义军扯起五斗米道宗教大旗,立刻引来无数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百姓的追随。孙恩带领军队所向披靡,不日便兵临会稽城下。时任会稽内史便是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他是王羲之的二儿子,一位没有经历过劫难的世家子弟,早已习惯养尊处优、中规中矩的生活,对这一突发事变认识不足。起义军仇恨值拉满,如狼似虎,眼冒绿光,形势万分危急。官署请求出兵,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却不听从,不出兵也不防备,而是走进密室,按照五斗米道的仪式闭门祈祷道祖显灵,将叛贼消灭殆尽。堂堂一郡长官,在大兵压境的紧要关头,竟然将希望寄托在宗教头上,当仪式结束,他强作镇定地说:“诸位莫慌,我已请来数万阴兵相助,不用担心反贼。”不问苍生问鬼神,会稽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池。然而,虚无缥缈的鬼神根本阻挡不了起义军的刀枪。结局毫无悬念,会稽城被攻破,王凝之来不及逃离就被叛军一刀枭首,其子女也全部遇难。
大难临头之际,与丈夫王凝之相比,谢道韫的行为称得上胆识过人、果决勇敢,巾帼胜于须眉,令人肃然起敬,“凝之妻谢道韫,奕之女也,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在丈夫和子女皆已遇害的危急时刻,谢道韫没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而是组织家中的女眷与起义军短兵相接,自己也拔出刀剑,奋起杀敌,甚至还杀死了好几个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虏。谢道蕴身处白刃加身的险境,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抱着幼小的外孙刘涛厉声呵斥道:“势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意思是,你们要杀的是王家的人,与其他人无关。如果非要滥杀无辜,赶尽杀绝,那就先从我开始吧!
贼首孙恩打听得知,这个已届老年的女人,就是当年名动天下的谢道韫。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令人钦佩。孙恩考虑到他们并无威胁,与其杀之,不如手下留情一次,留个好名声。于是,孙恩没有杀害谢道韫和她的外孙,反而遣人将他们送回会稽妥善安置。可见,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什么神仙或皇帝,而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品质——勇敢无畏,大义凛然。
后来,谢道韫虽再无激动人心的故事,但她犹存的大家风韵更能打动人。
话说刀兵之后,天下恢复太平。谢道韫隐居在会稽,料理家事,抚育外孙,一切风平浪静,“家中莫不严肃”。当新任会稽太守刘柳听说老太太劫后余生仍生活在会稽,便主动来到谢道韫的家中探望慰问。刘柳进门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他看到安详静 坐的谢道韫,心想:“这个老太太可真是奇怪,一般人经历大变故,苦难与绝望便会从此落在脸上,可这个谢家老太依然用簪髻装饰头发,用淡妆修饰面容,穿戴得还是那么整齐,那么体面。”当谢道蕴睁开双眼与刘柳谈起家破人亡、身世浮沉,谈吐流畅清晰,语气淡定从容。刘柳惊讶于谢道蕴人生的大起大落,更惊讶于她经历了如此变故,依然维持着体面妥帖。《晋书》是这样形容她与刘太守对谈时的风韵:“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
在辞别谢道蕴之际,刘柳忍不住说道:“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意思是,我从没有见过您这样卓越的女子,谈吐气质笃实令我心悦诚服。谢道韫没有正面回应太守的赞美,只是微微一笑说:“自从家族凋零,亲人死去,我也很久没有和您这样的人物畅谈过了。今日一会,真是令人欢乐开怀。”咏絮才女神采风度犹存,望之依然如神仙中人,她直至老去都保持着如此优雅的状态,着实令人叹服。
与那些人们期待的极端强悍、冲破规则的大女主相比,谢道韫的人生才让我们感到更加真实,也更具魅力。因此,我说绍兴名女中应该加上谢道韫,是不是名副其实、顺理成章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