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稚圭何许人也?读《南齐书·孔稚圭传》可知:孔稚圭(447—501),一作孔珪,字德璋,是南朝齐时的著名文学家,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自幼好学,有美誉,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中,为太守王僧虔所器重,引为主簿。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他转为骁骑将军,复领尚书左丞,转太子中庶子、廷尉诸职,永明末转御史中丞。齐明帝初,为冠军将军。鉴于北魏连年南侵,征役不息,于是上表提出通和之策,明帝没有采纳。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他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于永元三年(501)去世,年五十五,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相当有限。经粗略统计,学界尚未有研究孔稚圭的专著问世,仅有期刊论文2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不足10篇,散见于其他著作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我们作为越地的后人更有责任加强对他的研究。
孔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南齐书·孔稚圭传》),文学上享有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其子请沈约和孔稚珪撰写碑文,足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南齐书·孔稚圭传》)。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收录在《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中的《北山移文》,是孔稚珪骈文创作的代表作。它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六朝骈文“气韵幽闲,风神散荡”,“其气转于潜,骨植于秀,振采则清绮,陵节则纡徐。缉类新奇,会比兴之义,穷形抒写,极绚染之能”(孙德谦《六朝丽指》)的典型特点,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作品在使用夸张、对比、拟人等修辞抒情和语言精美等方面很是突出。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吧:
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这段文字,就出自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北山,即是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在南京市东北,山南有草堂寺。移文是古代的一种用作晓谕、责备、声讨或揭露的文体,与檄文相似,也有人认为移文就是檄文。唐·骆宾王写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一种声讨的移文。南朝时,隐逸之风盛行,有些士人往往借山林隐居来标榜清高,以此作为求取高官厚禄的进身之阶。孔稚圭认为一个叫“周子”的人就是这种人,他最初隐居北山,后来收到朝廷的诏令,便欣然应召出仕。因而孔稚圭对他的假清高十分轻蔑,后来听说周子进京,途中要路过北山,于是假托山神之名写下这篇著名的移文。
通篇文章用拟人的手法,将周子隐居时和出仕后的行为作了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假隐士的虚伪和丑恶,极具讥讽之意。文章从三种不同类型的隐士说起:一种是卓尔不群的真隐士;第二种是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寻常的隐者;第三种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假隐士。作者将这三种人的行为加以对比,揭露周子借终南捷径追求名利的真用意、真面目。你看,“像那种卓然立于世俗之上,干净明亮地处于云霞之外,视千金如草芥,连看也不看一眼;把皇位当草鞋,轻视得随手脱掉;在洛水边静听美妙的音乐,在长河畔欣闻采薪之歌的隐士,本当也是有的。哪里想到会有前后不一、反复无常的人。真让人为墨子所悲而流泪,为杨朱所哭而极哀。这些人虽然暂时隐居山林,而内心却早已被世俗名利所浸染,或者是开始的时候还洁身自好,后来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何等的荒唐可笑啊!唉,隐居的尚子平已经不在人世,称病不出的仲长统也永远地离去了,群山寂寥,长久以来,又有谁去欣赏?”这种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真是入木三分,无比深刻。
文章的结尾写道:“现在周子又在县里忙于置办行装,催船赶赴京城。虽然他钟情于朝廷,但也许还想借此机会重游北山。那么又怎能使杜若厚颜相陪、薜荔蒙受羞耻、碧岭二次遭辱、丹崖重被玷污?怎能让芳草路上留下尘世的足迹,让清澈的洗耳的池水因他而遭受污染?应该拉起山峦的窗帷,紧锁云中的门户,收起轻雾,藏起急流;在谷口挡住他的车子,在郊外堵住他乱闯的马匹。于是簇簇枝条愤怒,繁茂野草扬威,有的扬起枝条去击毁车轮,有的忽然低下枝叶来扫净车迹。请挡回这副俗人的车驾,为北山之神谢绝这个逃走了的客人的重来。”这拟人化的描写,尖刻泼辣、嘻笑调侃的写法,显示出作者对假隐士是何其痛恨、何其决绝的态度,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顺便指出:旧说文中的“周子”指的是当时的周颙,且十分肯定;但此说与《南齐书》中的有关记载不符;而且从其与作者生活道路基本相似、结交朋友和为人风趣擅文相似来看,说周子就是周颙是缺乏依据的。周子应该说是一个假托的人物,是假隐士一类人的代表。文章通过对伪隐士虚伪言行的不满和鄙视,表达了对当时恶劣的社会现象的痛恨,其意义显得尤为广泛和深刻。对这一点也不能不察。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董秋成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