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大家谈版面《文化特派 双向奔“富”》一文,为全省推行的“文化特派员”制度点赞,彼时,我市首批文化特派员尚未产生。一个月后,本文作者结合绍兴本地实际,对“文化特派”这一新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
日前,绍兴市选派首批31名文化特派员下乡驻村,要求每年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共同富裕更需要精神富裕。在加快人文乡村建设、助力“千万工程”之际,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契合了“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供给”的要义,有利于夯实强村共富的根基底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除了“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特派员还需要重点干好“三样活”。
首先,以文润村,让文化礼堂“活”起来。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存在开门率不高、活动不平衡等问题,让农村文化礼堂“活”起来,是文化特派员面临的新考验。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过程中,要精准匹配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应时应景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打造更多效益好、辐射广、高端化的礼堂运营项目,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有趣、有料、有味的“文化大餐”。
其次,以文兴业,让乡村文旅“融”起来。走活乡村文旅融合“一盘棋”,既能够招引一批高质量的文旅项目,带动商贸、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又能够吸引八方来客,给一方百姓带来更美好的共富生活。文化特派员应担起以文兴业的重要职责,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还要挖掘民俗文化、山水文化价值,在旅游中梳理文化脉络,在文化中注入旅游基因,努力把文化传承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
第三,以文富民,让农民夜校“亮”起来。农民夜校迎合了农民群众白天上班、晚上学技的现实需求,既点亮了新时代农村“夜生活”,凝聚起农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文化内涵,又将“共富”火种传递到广袤农村,让农民增收、集体增富。文化特派员要以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素养、新技艺、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为己任,为不同农业企业和农民群体“量身定制”教学安排,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技能提升需求。
文化特派员肩负新使命,要坚持在学习中思考、在交流中碰撞、在实践中摸索,在带动文化力量下沉、文化资源下乡过程中,促进自身作风在一线转变、责任在一线强化、能力在一线提高,使文化服务供给更加接地气、得民心。
钟伟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