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纵横,串起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物畅其流,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首次作出重要批示十周年。5月29日至30日,2024年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柯桥召开。
车谷线。
现场会之所以落地柯桥,得益于其10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四好农村路”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作为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之一,柯桥区率先推进农村公路三级“路长制”,持续做好“交通+”文章,首推“五有”交通驿站,首试“客货邮”融合经营户模式,探索“四好农村路”2.0版,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先行路径。
截至2023年底,柯桥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领域投资超100亿元以上,投资额全省领先;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29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301公里,占比23%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等级路村村达、公交村村通、快递村村送,全区214个行政村农村公路智能巡检率、安全设施设置率、路灯亮化率均达100%。
胜利西路。
漓福公路。
大道通达长千里
从漓渚镇棠棣村如何运送苗木?“没通路前,得先人力抬到村口,才能搬上运输车。”村民金大叔回忆道。转机始于2015年1月,双棠公路启动建设,始于棠棣村村头停车站,终于钱茅线,路线绕着村庄走了一圈,全长3.5公里,当年建成通车。自此,棠棣村苗木运输从“扁担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
如今9年已过,双棠公路两侧千余亩分散闲置的土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连片开发连片种植,沿线还开发了露营基地、萌宠乐园、彩虹滑道等农文旅特色项目,带动村集体和村民致富。目前,棠棣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4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
棠棣村双棠公路。
柯桥区持续推动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路网密度提升,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绍兴市柯桥区县乡公路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2015版)》,对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等阶段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先后完成等外路和差等路、低等级公路等5轮提升改造行动,打造了一批以钱茅线、车谷线为样板的省级精品示范路。
截至目前,柯桥区共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74条722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养护1.5万公里,列养率100%,中等以上路的比例由49.19%提升至93.43%,路况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既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柯桥区通过“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区65条主要农村公路及沿线全面进行整治,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路通”到“路洁”。同时,柯桥区通过快联高速口、游线组成环、公交进景点等方式,实现乡村“10分钟上高速、15分钟进城”。
作为浙江省首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5A级县(区),柯桥区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10年来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全区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42条,营运公交线路总里程增加715公里。
今年,柯桥区计划出台《柯桥区四好农村路2.0版建设实施指南》,实施柯桥区“四好农村路”2.0版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自2024年起用3年时间投入6.5亿元资金提质改造公路278.2公里,实现全域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和农村公路路况优良中等路率大幅提升。
智慧公交站台。
智慧管养促长效
柯桥区同时创新推出“全民路长”,群众通过手机用“随手拍”功能上传问题至微信公众号,路长办按照“派单—整改—反馈”流程,落实问题整改及回复。“随手拍”功能自接入以来,累计上传“路长制”问题2000余条,已全部落实整改并回复,助力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治理。
近年来,乘着“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东风,柯桥区推动基层站所“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监管数字化”进程,打造交通基层现代化治理改革新模式。按照“区域性”执法方式,以派驻镇街的方式实现执法力量下沉比例高达43.75%。同时,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片区长的区域化管理层及体系,形成“立体式”联动治理和“1+5”全新执法指挥体系,打造出一支现代化交通执法队伍。
走在柯桥区的公路上,随处可见“路长制”公示牌,公示牌上标明了线路名称、基本情况、路长等信息;“柯桥路长”智慧管理平台上,全区路网运行监测动态可视化管理;群众看到路面坑洼、违章占道等问题,用手机拍照并上传,就能实时报送……
农村公路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养好。柯桥区在全省率先践行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路长制”模式,实现全域管、精细养、数字防。2022年,柯桥区“路长制”工作列入交通运输部典型案例。
“路长制”管理体系由“区、镇、村”三级构成,目前已实现“路长制”覆盖率、部门镇街参与率、路长制公示牌设置率等3个100%,各级路长上路巡查工作100%开展、问题近100%处置,发现、处置问题效率提升3倍以上。
智慧化是“路长制”管理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特色。柯桥区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地理信息、监控节点为基础,优化“路长制”平台数字化场景应用,整合有痕巡查、清单销号、智慧巡路等功能,实现路域环境问题巡查、协调、处置、反馈流程闭环,即时掌握处置应急事件,有效解决了当前道路难管、人手不足的难题,为部门、镇街之间的联动互通、协同共治搭建了桥梁,形成了“网格无盲区、保洁全天候、服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谢家坞村乡村旅游人气旺。
富民兴旅“快车道”
全长23.18公里、连通平水镇与王坛镇的平王线,犹如一条飘逸的绸带盘旋在稽山之中。每到周末,这里总是格外热闹,自驾游的、骑行的,好不惬意。
从过去断断续续的碎石路,到如今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平王线串联起日铸岭古道、兰若寺水库、王化古村、小舜江水库等旅游景点,成为穿行于山水之间的“骑行天堂”。当前,平王线沿线村庄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日铸茶等农产品销售超200万元。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柯桥区持续做好“交通+”文章,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条条农村公路化身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通过整体景观提升和节点设施的改造,柯桥区开展公路旅游元素提升行动,致力打造路路有景色、四季皆不同的全域景区化美丽公路。10年来,累计提升改造通景公路426公里,有效串联景区和景区村248个。
紧邻曹娥江的江滨路。
“交通+旅游”融合发展,配套是关键。柯桥区着力提升公路沿线停车场、游步道、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打造主题鲜明、功能丰富的交通共富驿站16个,累计服务过往司乘旅客2.8万人次。2023年全区新建设农村公路充电桩200个,数量全省第一。
去年年底,柯桥区快速公交“香林号”正式开通。该线路沿途主要停靠安昌古镇、地铁越州大道站、柯桥古镇和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等16个站点,推动柯桥区南北向3景区4学校1地铁站“串珠成线”。柯桥区统筹城乡公交体系,探索“旅游公交”“社区公交”等服务模式,创新公交服务从满足出行需求向创造出行需求发展,激发出行经济新动力,已开通旅游公交、校企专线等特色公交32条,提高群众和游客出行便利度。
数据显示,相比10年前,柯桥区当前接待乡村游客平均时长增加超16小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2.6倍。2018年,柯桥区入选全省首批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县。
平水大道
物畅其流百业兴
“以前毛竹‘老在深山无人问’,现在砍多少就能卖多少,竹农们每年增收几万元不等。”平水镇合心村党支部书记任利成说。村里竹林面积有6000亩,过去因山路崎岖,“毛竹下山”难。随着村里到平王线3公里的连接线修建拓宽,随后又拓宽改造了村内主要道路,不仅大山深处的竹子终于有了运出去的道路,且吸引了竹加工企业进驻,带动村里年销售毛竹1000吨以上。
路通百业兴,路畅民共富。一条条高效便民的农村公路,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截至目前,柯桥区采用农房改造、打通支线、改线供地、连片开发等方式盘活资源,吸引种植园、康养、农产品加工等109个农村产业项目落户,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功能。10年间,累计激活闲置农房2000余间,流转土地760余亩,带动农村就业超9000人,柯桥区已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全省第一。
乡村物流快车。
“客货邮”模式改革创新,让物畅其流照进现实。柯桥区升级“省市中转、区域分拨、村级配送”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多镇划片改革,形成“片区分拨、村级配送”两级体系,实现快递配送时效提升50%,并让平水日铸茶、稽东香榧、王坛青梅、漓渚兰花等农副产品搭上物流“快车”,农产品运输量增长20倍以上,运输种类增加670余个,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近1亿元。
“今年,我们将以‘交通+邮政’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农业、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打造更多的农村‘客货邮’融合综合服务站点、农村物流服务点,探索农产品销售新路径。以‘交通+产业’为核心,建成更多产业环线的‘致富路’,吸引老百姓回乡创业、就近就业,带动农户增收。以‘交通+旅游’为支撑,深耕路衍经济发展,继续探索‘五有’公路驿站发展新模式,串联美丽乡村,释放旅游共富效应,力争条条都是样板路,个个都是‘平王线’,打造‘四好农村路’的柯桥样本。”柯桥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赵忠根说。
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平王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统筹 阮宝夫 撰文 杜珊珊 徐 鑫 沈佳颖 图片由柯桥区交通运输局提供)
作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