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好惊喜! 这群学生巧手制作“文物”

2024-06-11 21:58

来源:

从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到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从后母戊鼎、三星堆青铜器,到越王勾践剑、五铢钱货币、郑和宝船……这些都是同学们手工制作的历史文物模型。最近,越城区皋埠中学七年级社会与法治备课组举办了以“探源中华文明 展示文物风采”为主题的历史文物模型制作比赛,带领七年级学生在实践创作中亲近历史。

换一种形式学历史

“举办这次活动,目的是通过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亲近历史,更深刻地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皋埠中学七年级社会与法治备课组组长张俊老师说。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历史课程的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这也是学校“换一种形式教历史”的探索,从封闭型作业走向开放型作业的尝试。

在历史文物模型制作过程中,同学们首先基于课本知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最终选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和文物。接着,选择竹子、木材、黏土、纸板等材料,采用雕刻、泥塑、拼装等方法,对各种历史文物进行了创意性的表达。

“同学们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我们很惊喜!”张俊老师说。

对文物进行创新表达

705班朱艺珂同学的作品名为“三星堆面具杯”,其文物原型是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这是“三星堆博物馆”最具人气的文物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朱艺珂将这件文物的形状移植到一个杯子上,先用石塑黏土捏好杯子和面具的大体形状,再进行细致雕刻。最难的部分是上色,因为市面上没有现成颜料,她就用黄色、蓝色、黑色和白色4种颜色反复调试,终于调出了满意的颜色。最后,又在杯身上涂上一些金色赭石色,这样“做旧如旧”的青铜器颜色就完美呈现了。

“文字是文化的根本,我想要做两汉时期的竹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当时通行文字是隶书,就选择《曹全碑》进行临摹。”706班刘朱涵子说。她完成的“曹全碑竹简”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此过程中,她了解和体验了中国绳结,也喜欢上了“蚕头燕尾”的隶书。

704班谢宸宇是一个兵器迷,平时就爱用各种废弃材料制作弹弓、长矛、手枪等模型。他选择制作越王勾践剑模型,妈妈专门给他购买了木料和刨子等材料和工具。在失败了3次后,谢宸宇终于做出了自己满意的模型。

709班的牛蕊蕊和谢筱恬是好朋友,都喜欢彩陶文物图案,她们就把新石器时代文物上的人面鱼纹、猪纹等移到了陶瓷制作上,一方面从中感受越窑青瓷的制作技艺,一方面陶瓷相对不易损坏,对图案的呈现效果也更好。

据了解,部分获奖作品将在学校历史创新教室展示,成为历史教具。

(记者 王丽红 文/摄)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