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绍兴市越城区打造河湖富营养化治理新样板 重焕浙东运河生机”和“上虞海塘安澜工程采取多重措施 保护候鸟迁徙栖息”两个案例成功入选。
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看吧~
绍兴市越城区打造
河湖富营养化治理新样板
重焕浙东运河生机
浙东运河(越城段)位于中国大运河南端,自西向东流经越城区,河长22.2公里,串联浙东运河文化园、绍兴古城、东湖风景区、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形成独特的水乡泽国景观。近年来,越城区全面实施浙东运河保护治理和传承利用工程,使浙东运河重焕生机,吸引万千候鸟栖息,在生态系统修复上提供了越城样本。
取得成效
近年来,越城区高标准开展浙东运河保护治理传承工作,“河城共生”效益日益凸显。
一是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增加29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从8种增加至2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10种,2022年越冬鸳鸯种群数量达100多只,吸引了黄胸鹀等极危鸟类“到访”。
鸳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
二是水生态景观有效改善。采用“水下森林”水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自净型水生态系统,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迪荡湖等29处水域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蜻蜓池水生生物物种由24种增加至38种,蜻蜓池“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批典型案例。迪荡湖、梅龙湖水生生物物种由47种增加至95种,获经济日报、中国环境网、浙江新闻等多家媒体点赞。
蜻蜓池修复前后对比
三是生态效益进而显现。创成省级美丽河湖11条,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90%以上,成功打造以“游浙东运河,品古越韵味”为主题的“浙东古运河”“水之旅”等精品路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实现“七年连升”,环境信访数量实现“六年连降”,成功入围省幸福河湖试点县,两度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典型做法
越城区针对浙东运河部分水域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水生生物多样性贫乏等问题,以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新型水生态修复之路。
一是精准生态修复,治水科学化。组建一流博士治理团队,编制水域生态生物修复方案,精准实施水域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修复等保护修复措施。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清淤超50万立方米,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500余亩,种植乔木5000余株,新增环湖绿色步道10公里,河道砌坎护岸58公里,有效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优质空间。
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二是构建“水下森林”,治水生态化。积极探索生态治水新路径,采用“净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构建“沉水植物-微生物-贝类-鱼类”水生食物链,利用食物链原理,形成自我循环、自我平衡的水生态系统,有效解决富营养化问题。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水生态治理项目68个,修复面积超过1.2万亩,水生态系统功能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越城区构建“水下森林”
三是打造“鉴水河长”,治水智慧化。以全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系统、高位高空鹰眼监控系统为基础,打造多跨协同的“鉴水河长”模式,组织发动796名基层河长,发现河湖“四乱”问题283个,整改销号率100%,全区水域面积占比14.97%,居全省中心城区首位。
越城区“鉴水河长”治水模式
经验借鉴
越城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嘱托,坚定贯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引,系统推行科学治水、生态治水、智慧治水,实现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从“一湖之治”向“生态之治”华丽转变,浙东古运河重焕新颜,为美丽越城夯实了生态基底。
上虞海塘安澜工程
为候鸟迁徙之路保驾护航
上虞海涂地处钱塘江南岸,是目前整个杭州湾地区仅存的一片湿地,也是从西伯利亚往返澳大利亚的候鸟停歇、觅食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约有百余种珍稀鸟类汇聚于此,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世界濒危鸟类震旦鸦雀更是常年生活在这里。上虞海涂也因此被国际鸟盟列为鸟类的重要自然栖息地。
典型做法
一、多投千万元为候鸟降噪除尘
2023年3月上虞海塘安澜工程启动建设,为避免渣土车运输和大型机械施工的噪音、灰尘、灯光等污染对海涂野生鸟类及周边生物的影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法院等多部门联动,第一时间与海塘安澜工程项目部会商,指导施工方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增加上千万投资,将工程所需的300万立方米渣土由渣土车运输改为采用泥浆泵吹填工艺,同时在早晨、黄昏和晚上等候鸟活动高峰时段严禁高噪声作业、夜间施工,减少噪音和扬尘对海涂野生鸟类的影响。
二、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修复课题研究
设立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野鸟保护专项基金,专项基金金额30万元,分三年捐赠,用于扶持开展与候鸟保护有关的候鸟栖息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项目。委托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团队,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海涂生态环境资源现状,营造更加适宜鸟类栖息、生存、繁衍的栖息地环境。
三、珍稀候鸟成为上虞海涂“常住居民”
实施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多部门联合建立省内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建立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清风行动”“绿盾行动”“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候鸟迁徒护飞”等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和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累计监督检查各类场所6000余次,收容救护受伤野生动物300余次,发出“护鸟令”45份。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