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讲述“经典之学”“有为之学”“创造之学”

2024-04-14 09:54

来源:

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六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2024“国美发布”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举行。

96年前的春天,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诞生,拉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序幕。自去年起,中国美院创办了“国美发布”平台,目的是在每年的4月8日——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的纪念日,建立一个文化创意的公共发布平台。

今年,2024“国美发布”共发布了五项内容:“国美百年巨匠”创作与研究工程,国美长三角艺术行动,成立AI中心、美丽中国影像中心、艺术通感研究中心。

一个百年的学术工程,一项创新的艺术行动,三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背后是面向国美百年的学术策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今天的国美发布精彩纷呈,既有梳理学院文脉、塑造百年巨匠的研究创作工程,也有面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艺术行动,更有两个AI交互发展的未来探索。在这里,我们寄望一座百年名校的‘经典之学’,也感受到了扎根中国大地、助力美丽中国的‘有为之学’,更看到了一种跨界融通、道器贯通的‘创造之学’。这一项项刚刚启动的事业,从多个维度呈现出国美人的开放视野和远大愿景。”

发布“国美百年巨匠” 凝聚百年国美薪火相传之路

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倪贻德、傅抱石、常书鸿等一大批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人才;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李震坚、方增先等几代艺术大师……中国美术学院96年办学历史,汇聚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巨匠。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启动“百年巨匠”创作与研究工程,直至2028百年华诞。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相继举办“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纪念林文铮先生诞辰120周年、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颜文樑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论坛、文献展等一系列重要活动,这一场场学术的交流,一次次思想的对话,述说着百年国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中国美术学院期望通过为名师巨匠塑像、举办纪念展览、研讨会、开展社会美育行动等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感受艺术对身心的浸润,领略国美百年风华。

发布“国美长三角艺术行动”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学脉相通、血脉相连。1928年2月26日,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国立音乐院召开,会上确定将艺术教育委员会常设地址迁至杭州国立艺术院,上海成为国立艺术院发起和招生工作的主要发生地。自此,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的“百年行动”拉开序幕。

2023年12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创的新局面。发布“国美长三角艺术行动”,锚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思想充分联通、高校-政府-企业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整体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力。

2024年,中国美院将联动上海多个文化艺术场馆,携数个年度重要展演亮相上海,开展长三角国际文化形象提升工程,打造贯穿全年的“艺术四季歌”。同时,中国美术学院还将携手上海市,开展长三角全球设计创意社区行动、社会美育大平台行动,进一步提升中国美术学院张江校区,打造文化艺术、创新设计、先进制造赋能数智社会的实验场,形成艺术、科技、产业跨界融通的创新联合体,将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转化为落地生根的新质生产力。

三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 同心共筑艺术教育新未来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旨在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三年以来,美丽中国研究院建立了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从海量数据中甄选出全国千余个文化艺术力量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秀案例,建立了一个落地生根的实践者网络和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者智库,涵盖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公务员等社会各界,并从具体实践探索新命题,总结出“山水城乡”四方融合、“文教商旅”四维联动等发展新模式,为赋能文化传播,推动社会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创造性能量。

在此基础上,美丽中国影像中心正式成立,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李舸担任美丽中国影像中心主任。美丽中国影像中心(Photography Center of Better China Institution)由人民网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携手中国的摄影家与摄影者共同参与,是汇集、采集、生成美丽中国影像的平台,以生成具有历史、当下与未来意义的中国图像为使命,汇集行动,采集光影,生成美丽中国影像志。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CAA AI Center)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结合研究,用艺术智性去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研究两个AI——艺术智性VS人工智能,对AIGC多维应用场景研究实验,对AI教育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开发。除了对“数码客体”(digital object)的研发之外,更要推动一种更根本的“数码主体”(digital subject)的研究探索。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要鼓荡起两个AI的互鉴、纠缠与辩证,这一全新的数码主体将在与“人工智能+艺术智性”这两个AI的缠斗、耦合中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驾驭算法甚至反超算法的“人+AI”的复合体。

AI中心将落地北京、杭州两地,全方位展开各类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整合贯通各个相关实验室研究方向软硬件资源,以中国美术学院全学科优势为依托,以全国数字文化创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浙江省数字艺术与混合现实重点实验室、空间算法实验室、浙江省科艺融合交叉创新重点实验室、科艺融合研究中心、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元宇宙艺术学院、DIU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国美研学全球网络、教育部文创智造实验室为基础底盘,同时联动国际影响力平台,如国家软实力中心柔远智库联合研究室等。AI中心不仅面向教学实验、创作与研究、也面向产业和社会服务。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由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陈岩担任主任。

艺术通感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of Art-Synesthesia, RCAS)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基于艺术人文立场的通感研究机构。中心旨在发掘艺术本源之意识、跨领域开拓多种感官与艺术之无穷组合;突破脑神经科学对“通感”(synesthesia)概念的生理学定义,延拓艺术通感的人文空间。中心将通感视为科学与艺术的交叉点,以新方法深入研究艺术史经典作品中感官模态的交互关系,志在触达艺术高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切艺术皆趋向于音乐”的通达境界,重新打开“通人之学”的路径。

研究中心将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展开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意识、语言、空间、色彩、心理等为专题的跨学科研究,连接视觉与音乐、诗歌与绘画、色彩与音调、光线与建筑、味觉与心理、香学与气味审美等交叉领域。中心同时向多方优势学术资源开放,目前已经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通感领域研究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性多学科的艺术通感研究共同体。

艺术通感研究中心主任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博导范景中教授担任。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乐怡 实习生 郭润历 崔正苡 通讯员 刘杨 王怡航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