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生,男,1963年9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浙江省绍兴市,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绍兴市高级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染料协会特聘专家。他长期投身于染料科研,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0余个,发明专利80余项(基本已产业化),省部级奖16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火炬计划8项,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荣获浙江省劳模风云人物、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十佳科技追梦人、浙江九三榜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染料百年科技贡献奖等荣誉。
初出茅庐,发力攻坚
1992年,赵国生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到家乡上虞,在乡镇企业闰土公司,做了一名实验室主任。在实验条件尤为艰苦的年代,支撑这个实验室“光杆司令”的正是对化学事业的无限热爱。
1997年深秋,在刚开始做分散染料时,因缺乏所需要的低温设备,赵国生喝下一杯热姜汤裹上大衣就一头扎进只有2-3°C的冷库里做实验,一待就是1-2个小时,这样的情况直到新办公楼建好才得以改善。简陋的科研环境没有磨去一个科研爱好者的激情,反而磨练出艰难攻关的勇气,经历一次又一次难捱的“冷板凳时期”,赵国生的化工事业就此扬帆起航。
身患重疾,不忘初心
正当闰土的科技投入、赵国生的科研能力渐入佳境时,2006年一场大病忽然降临。赵国生肾功能出现障碍,急需换肾。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手上的科研怎么办?”好在手术非常成功,赵国生有惊无险地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当换肾手术后仅一个月,戴着口罩的赵国生出现在闰土研究所时,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惊呆了”。要知道,换肾是一项对术后保养要求极高的高风险手术,但是赵国生却没错过任何一场内部会议、学术交流,该做的实验一次没有落下,该参与的产品小试也一次都没“缺席”。
对于这样的“拼命三郎”之举,赵国生就用一句话淡淡带过:“手上有项目,心里老想着。”
2009年,赵国生主持承担了“高污染低浓度废酸循环回用方法”研究课题。联系母校华东理工大学,以及浙江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技术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研究,走出了“低浓度废酸循环回用”的新路子,成功破解全球性技术难题,得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该项技术发明的成功产业化,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减少了三废排放量,对化工领域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履职尽责,报效桑梓
2016年,曹娥街道茅家村乡贤参事社成立,赵国生作为其中一员,关心家乡发展建设,关注民生,为修建道路、翻修五保户房屋、修建村老年活动室及村文化礼堂提供资金支持;每逢中秋、重阳,为村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节日福利,切实改善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同时,他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发起“你是茅家的骄傲”育贤奖(助)学金,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白驹过隙,30年一晃而过,从初出茅庐毅然返乡的“寻根少年”到造福桑梓的“有为乡贤”……岁月未改初心,鬓角微霜的赵国生依旧以实验室为“第二个家”,奋战在工作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和科研精神支撑着自己的“中国梦”,因为这是他热爱一生、奋斗终生的化工事业。
(来源:上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作者: 编辑: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