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专栏已与读者相伴4年了。
2019年12月4日,它首次亮相在《绍兴日报·新周刊》版面上,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主办,每周一期,诚邀社会各界前来荐读好书,至今刊发文章400多篇,结集出版书籍3本——《共欣书多味》《勤读传余香》《至乐唯读书》,扩大了全民阅读的影响力,擦亮了“书香绍兴”的金字招牌。
目前荐书专栏在“越牛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有近千万人次。以“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品牌为引领,全民阅读工作持续深化,绍兴成功入选中国作协首届全民阅读季“全民阅读推广城市”,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1.71%,居全省第二。其中也有荐书专栏的一份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开设专栏,提升参与度
2019年12月4日,“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专栏首次亮相《绍兴日报·新周刊》,《开栏的话》里这样写道:荐好书,品经典,讲述读书故事,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书香绍兴”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之成为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让绍兴成为一座处处听得见书声、闻得到书香的城市。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书卷气是绍兴的底色。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应有的一份自觉。《新周刊》推出“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专栏,每周1期,每期1至2篇,4年来,共推出荐书文章400余篇,较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开设荐书邮箱。“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栏目推出4年多来,常年开设投稿邮箱sbsydao@sina.com,诚邀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壮大了内容生产主体,解决好“谁来荐”的问题。截至目前,至少有近300位作者前来荐书,其中80%以上是绍兴人或者是绍籍乡贤,有院士、大学教授、知名作家,也有公务员、教师、律师、医生、企业家,也有送液化气瓶、爱好文史的普通市民。他们中有八旬老人,也有上初二的中学生。耄耋之年的吕山今年去世了,之前他已经连续3年带来高品质的荐书文章;杖国之年的李敬佑,每年要推荐多部好书;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李秀明教授,则一家三口前来荐书;来自日本爱知大学的汉学家三野丰浩也写来荐书稿,推荐《陆游集》一书。这些来自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荐书者,真正体现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全民性。
发动部门荐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市新闻传媒中心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向党员干部发出征稿函,写明荐书的目的意义、写作要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年初,《新周刊》推出“党史荐读”征文活动,与绍兴市委党史办联办,1年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稿100余篇。其中何云烈士的外孙黄克明也写来荐书稿《一颗子弹——〈何云烈士传集〉的读后感》,深情回忆太行深处的“新闻战士”何云为国捐躯的故事。
名家荐书引导。名家是荐书栏目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造诣精深、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的文章,无论是阅读经验、选择书目,还是对专栏的写作、文风都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专栏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荐书栏目开篇由绍兴籍乡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撰写。随后,建设部原总工程师许溶烈、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崎嵘、《收获》主编程永新、著名作家裘山山等也应邀亮相荐书栏,打响了栏目的知名度。
推介好书, 增强引导力
开设荐书栏目,为受众推荐好书,《新周刊》牢牢把握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回应读者关切,切中社会热点,解决好“荐什么”的问题。
传播主流价值。荐读专栏推荐的书籍经过层层把关,文本不恶搞、不戏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习近平在正定》《红军长征记》《毛泽东读书十法》等红色著作,也有关注经济研究的《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等,更有系列经典名著,如《白鹿原》《百年孤独》《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等,体现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关注社会热点。专栏文章紧扣中心工作,围绕重大主题,注重当下的现实意义。4年来,围绕书香战“疫”、读书追梦、共同富裕、学党史等重大主题展开,推出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名家名作,为受众求知、修身、干事提供精神滋养。同时兼顾受众的差异化,推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作品,丰富细分内容,达到发现、分享的目的。如,从别样视角看丝绸之路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等,让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的人都能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弘扬地域文化。荐读专栏推荐的书籍有三分之一与绍兴有关,或出自绍兴乡贤之手或讲述绍兴故事,体现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有被后人誉为“地方志鼻祖”的重要文献《越绝书》,有南宋时期的地方志《嘉泰会稽志》,有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的百科类图书《夜航船》,有清代绍兴地方传统菜谱《越乡中馈录》,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撰写的《绍兴史话》。当然,更多的是当代出版的讲述绍兴的书籍,《绍兴传》《越语》《绍兴百镇赋》《绍兴大师爷》《绍兴清吏》《越中人文精神研究》《走进绍兴名人名屋》等等,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追求别样美文。荐书专栏常见于全国各大媒体,作为一家地市党报如何在同“栏”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专栏大力倡导作者要适应数字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有效融通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网络话语,表述生动有趣,给人以思想启迪。绍兴老报人李敬佑推荐《金蔷薇》一书,文笔清新优美,故事引人入胜。企业家赵林中推荐书籍《人生》,文章从他参加秦商大会后特别转道400公里外的路遥家乡陕西延川县起笔,娓娓道来路遥《人生》一书中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几句话:“生活可能会打倒你,但只要你站起来,便不会放弃你。”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现代传播,提升影响力
荐书专栏开设4年多来,注重与新媒的融合传播,解决好“怎么荐”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全民阅读影响力。
荐书专栏里的每一篇荐书稿,都设置两个二维码,一个是“越读越有味 全民读好书”专栏的二维码,一个是刊发文章的二维码。以方便读者扫码在客户端阅读和传播。专栏还在“越牛新闻”客户端、绍兴网设立“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专栏,集纳专栏里的内容,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会同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阅读联盟等,线上线下齐发力,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全民阅读。2021年元旦,绍兴“全民阅读”主题公交车首次驶上街头,车内拉手把、座位背面都印有荐书专栏的书籍二维码,乘客可以扫码听书,使全民阅读活动提质扩面,不断向基层大众延伸。
荐书栏目于2021年、2022年、2023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分别结集出版了3辑书籍《共欣书多味》《勤读传余香》《至乐唯读书》,向全市的公共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赠书,再次扩大专栏的成果,使之成为绍兴全民阅读活动的范本。
《新周刊》推出“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栏目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历练自我展示风采的宝贵机遇。真诚期待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荐书文章。
期待你的来稿。
寄语
袁亚春(浙江大学出版社特聘编审、原总编辑):
我曾经即兴写过一篇东西,叫《人一生能读多少书》,大意是,人一辈子不过3万多天,除去年少读不了书、年老没精力读书,哪怕去头去尾能花70年在读书,每周读1本,一年读50本,70年也不过能读完3500本。所以趁还没老迈得读不了,赶紧去读书。
读书是世界上最廉价又最昂贵的事儿了。廉价的是金钱,即便花50元买一本,一年也不过花300元,花1万元钱就能满足一辈子的基本阅读需求!昂贵的是时间,人的欲望无限,得在不断抵御各种诱惑中,挤出宝贵的时间去翻书。从实际体验的角度,要放弃那些更能带来“快感”时间,转化为读书所形成的“机会成本”就会觉得很高。
既然机会成本高,阅读就不得不从多角度来推动。政府自上而下提倡全民阅读是一个方面;出版机构基于自家产品所进行的营销宣传又是一个方面;传统媒体的推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渠道。如果不带商业色彩,媒体应该是最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提供者。
在与《新周刊》的“接触”中,我知晓它设有专门的荐书栏目,并出版了相关著作。这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读书平台,值得肯定。
欣闻《新周刊》已创办20周年,作为一个绍兴籍出版人,感谢之余,也祝愿《新周刊》越办越出彩!
李秀明(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
一个城市,由两个世界构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建造需要很多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建构需要行动者。物质世界的劳动者为这个城市奠定了富足美好的生活空间,构筑了便利的交通网络。精神世界的行动者,为这个城市打造精神高度,引领人们向高处、远方探索。
《新周刊》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聚集了一批行动者。之所以说他们是行动者,因为从他们脸上或许能看见疲惫,但是看不见懈怠,他们或许有困惑,但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敬意。
在多元媒体时代,短视频让我们快速掌握即时资讯,经典书籍让我们领悟伟大头脑对重要问题的严肃思考,而周刊让我们在从容中感受区域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脉搏。短、中、长各类媒体都在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短视频如可乐,中时段周刊如茗茶,大部头典籍如陈年花雕,大家各取所需。
《新周刊》选择于长短之际快慢之间,扎根绍兴,思接千载,上接绍兴2500年建城史,唐诗宋韵通辛亥;视通万里,全国遍访绍籍院士,从容展现历史名城的文化深度。以现代都市的开阔视野,出版《共欣书多味》《勤读传余香》《至乐唯读书》,聚沙成塔,营造古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向《新周刊》致敬,致敬媒体行动者的情怀,致敬年轻报人的敏锐与坚定。
作者: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