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士之乡”。在灿若星辰的绍兴名人中,有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春秋霸主越王勾践,以王充、王阳明为代表的大思想家,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大书法家,以徐渭、王冕为代表的大画家,以陆游、鲁迅为代表的大文学家,以蔡元培、马寅初为代表的大教育家,以钱三强、竺可桢为代表的大科学家,以任光、袁雪芬为代表的音乐戏曲大家,以周恩来、俞秀松为代表的革命先辈,更有众多当代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绍兴先贤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品格,散发出新时代的人文之光,启迪今人、激励后人。
20年来,《新周刊》挖掘、梳理、阐述了绍兴历史名人,探访当代名人,展现了绍兴丰富的名人资源、灿烂的名人文化,系统阐释了绍兴城市精神的成长史。
深掘名人文化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是绍兴名士的代表。
2007年10月28日,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颁奖。为了以独特视角完整展现这一场“文化盛宴”,《新周刊》推出了“印象社戏”特刊。
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新周刊》推出寻访鲁迅的足迹——“鲁迅路,鲁迅梦”纪念特刊,以时间为线,串起先生的足印,5路记者在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5地,走访鲁迅的外婆家,南京求学的学堂,北京的绍兴会馆,厦门、广州执教的大学和上海最后居住的地方。先生一串串脚印,让我们仿佛见到了先生讲课时的笑容,呐喊之后的火花,荷戟时的彷徨……更近距离地走近鲁迅,感受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认识一个更为本真的鲁迅。
2021年恰逢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也是他的小说《故乡》发表100周年,绍兴市人民政府与《小说选刊》杂志社共同举办“鲁奖作家鲁迅故乡行”采风活动。围绕这一年度文艺大事,9月29日,《新周刊》推出了《大先生立于天地和灯火之间——“鲁奖作家鲁迅故乡行”采风活动侧记》《相聚鲁迅故乡,共话精神原乡》《百年〈故乡〉,“路”在前方》等多篇有角度、有深度的主题报道。其中独家约稿30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写下寄语,以此来读懂“大先生”,共话故乡。
追名士,除了缅怀,更需要古今对话。2019年8月23日起,《新周刊》参与“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该组报道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响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大型新闻行动,主题重大,特色鲜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整组报道以时间为经,以领域为纬,选取在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20位绍兴先贤代表,分“著名英烈”——葛云飞、秋瑾、俞秀松、梁柏台、任光、何云,“文化先驱”——蔡元培、鲁迅、范文澜、胡愈之、谢晋,“经济巨子”——马寅初、孙越崎、经叔平,“科技大家”——竺可桢、赵忠尧、钱三强、徐光宪、潘家铮,“政治伟人”——周恩来五个人物系列。这组全媒体报道,以后人给先贤写“告慰信”的视角,回望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讲述绍兴大地的沧桑巨变,立起“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砥砺奋进再出发,书写中国梦的灿烂篇章,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19年11月8日,第20个记者节,《新周刊》推出8个版的《缅怀新闻大家》特刊,推出7位绍兴籍新闻大家:邵力子、夏丏尊、孙伏园、胡愈之、柯灵、徐懋庸和蒋元椿,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他们书写了新闻人的卓越与荣光。
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孙中山先生视察绍兴105周年。11月11日,《新周刊》推出《梦与路:东方的觉醒》纪念性特刊,缅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特刊以“辛亥革命与绍兴”为联结,以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为代表的辛亥三杰和一群越地志士为代表,浓缩呈现辛亥革命中熠熠生辉的绍兴光芒,彰显绍兴“名士乡”的独特贡献。
20年间,《新周刊》对绍兴历史名人进行了古今对照,解读了他们的人生。
做亮绍籍乡贤
2003年10月16日,周四。绍兴日报《新周刊》的前身——《镜湖周末》试刊。
试刊月余,最先走进《镜湖周末》的乡贤就是谢晋。2003年11月21日,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从艺60周年,80岁生日。记者一行提前悄然抵沪,对其进行专访。生日当天,《镜湖周末》一期4个版的《纪念谢晋从艺60周年特刊》隆重出炉,成为故乡送给这位游子特殊的生日礼物。
《纪念谢晋从艺60周年特刊》出炉后,《镜湖周末》的同仁带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特刊,连同绍兴老酒,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看到这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谢导在大感意外之余,十分惊喜和自豪。20年后,谢晋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时代而歌、为人民创作的艺术精神永留人间。2023年11月21日,谢晋诞辰100周年之际,《新周刊》推出8个版的《永恒光影“晋”风流》纪念特刊,再现了谢晋导演的音容笑貌和艺术成就。
故乡,对于绍兴乡贤而言,魂牵梦萦。
2023年11月23日凌晨1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专家、材料科学家曹春晓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我是绍兴上虞人,出生于上虞梁湖曹村。3岁时随父母离开家乡到上海定居。如今,除了我的家人都生活在北京外,兄弟姐妹都定居在上海。但是,故乡,总在魂牵梦萦中。”曹春晓曾在《新周刊》上这样写道。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含“两院”新当选院士,绍籍“两院”院士共有80多人。院士群体是当今绍兴最耀眼的“星光”。
2007年,《新周刊》开设“小梅访院士”栏目。一年多时间,“小梅访院士”采访组兵分几路,分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与院士面对面接触。于是,《新周刊》上有了曹春晓、沈寅初、周立伟等42位院士的访谈录。与此同时,《新周刊》又对已故的21位绍籍院士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一并结集出版了《绍籍院士风采录》。在此基础上,《新周刊》参与策划和推动绍兴市的一项重大活动——“首届绍籍院士故乡行”。由此,院士工作站和一批科技、招商合作项目等,在绍兴开花结果。
2010年,在继“小梅访院士”后,《新周刊》又开启新征程,推出了“寻访绍籍文化人”大型人物系列专栏。
20年间,有关绍籍乡贤的报道和专访层出不穷。《数学大家陈建功》《陈桥驿:他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乡贤何振梁》《他造出了50亿年不差一秒的钟——绍兴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叶军》《解读俞觉敏》《谢震业,这十年》《劳春燕:从“水乡小丫”到“东方之珠”》《“故乡是我写作的原点”——专访上虞籍乡贤、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等报道,带领大家走进乡贤的世界。
携手名家办刊
与名家面对面,是《新周刊》的一大特色。
金庸先生是《新周刊》早期专访的对象之一。2004年4月,西子湖畔,金庸先生接受采访,并为《绍兴日报》题词:“以读者喜见乐闻的形式报道健康有益的内容。”一篇《烟雨江湖会金庸》,讲述了金庸的故事。
1999年起,金庸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并成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金庸带3位博士生,其中两位专攻文学,一位精研历史,都没有涉及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对记者谈起收徒标准一事,他的条件是:外语一定要及格;同时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
2021年适逢徐渭诞辰500周年。当年5月1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在绍兴举行的中国美术高峰论坛暨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由于公务繁忙,开幕式一结束,当天下午即返京。5月18日晚上,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去机场接范迪安,舟车劳顿的他,顾不上休息,在车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绍兴到处都充满文化气息,文人先贤身影如在,是一个让人想安静逗留、沉浸幽思的地方,我希望有时间再来踏访,创作一些作品,与历史对话。”范迪安呼吁全社会重视美育、加强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美点亮美好心灵。
“我对绍兴的第一印象,来自美丽的大树。”2023年11月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携新书《寻找香格里拉》,在绍兴市文化馆和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举行了以“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在绍兴的两天时间里,阿来走访了大禹陵、书圣故里等地,他对绍兴的人文氛围与自然环境赞赏有加。他还接受了《新周刊》的专访。
20年间,《新周刊》对话了很多名家。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讲述“文艺与生活”;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讲述“我就是一名普通百姓”的故事;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柳斌杰,介绍“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论艺术与人生;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周建人女婿顾明远,为绍兴读者“解密”教育改革,回忆“我们的父亲周建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分享他的绍兴情缘;凤凰卫视“名嘴”曹景行,描绘他眼中的绍兴;“棋圣”聂卫平,剖析棋如人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评价人文绍兴;国家一级演员刘劲,谈“演周总理,向伟大灵魂靠近”……
寄语
叶军(绍兴籍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12年前,《新周刊》曾对我作了专访《叶军,成功顺时针》,当时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可以说从那时起与《新周刊》有一面之缘。我从事物理研究工作,但在学生时代,尤其是在绍兴的中学时期,很喜欢文学。当年我去杭州参加物理竞赛时,随身带着两本书,一本是物理书,一本是金庸的《天龙八部》。在我看来,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多读书,独立思考,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用充足的时光,来享受读书的最高境界。正好,《新周刊》是绍兴本土的优质文化周刊,也是海外游子了解绍兴文化风景的窗口。愿《新周刊》越办越好,继续将最新的绍兴文化发展介绍给读者!"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总觉得做一个绍兴人是幸福的,这里物产丰饶、景色宜人,尤其是名士荟萃,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文化艺术,总会出现作为“时代标志”式的人物,其影响远远溢出了其地理空间。就我个人的设想而言,正是因为绍兴名士众多且遍布各行各业的特点,或可以在《新周刊》设立相关的专题,尤其是对于思想、文学、艺术等人物,或可以因为他们的诞辰纪念,或可以从艺术的流变、思想的传承,设立专题,来让绍兴的读者来了解这些出生或成长于此的伟大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
举一个例子或可作为参考,前几年江苏省江阴市为纪念刘半农(他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之一),也就是“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的作者,邀请在世界各地的江阴人以此诗句为主题,回忆自己在江阴的点滴,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活动为期一年,成为当时该地人人谈论的文化热点。而绍兴的文化资源远远比江阴丰富,若能围绕鲁迅、蔡元培、王阳明、王羲之等,或撰写自己读鲁迅著作的体会、或讲述自己练习书法的经历,或表达自己体会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和收益,这必将能提升绍兴人对《新周刊》的关注甚至参与度。
绍兴的故事很多,但我们更应关注现在生活在绍兴的人如何在先贤思想的导引下,建设绍兴、积极生活的事迹,《新周刊》本身也必然成为绍兴文脉的重要载体。
作者:童 波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