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105丨蕺山:浙学渊源文脉长

2023-03-27 11:41

来源:

蕺山位于绍兴古城之东北,山不算高,仅五十几米,却很有文名。因山脚有书圣王羲之故居,又称“王家山”。

蕺山之得名,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食蕺草的故事相关。嘉泰《会稽志》卷九载:“勾践故城东北三里有山曰蕺,蔬类也。传云越君所嗜,常采用于此,遂用名之。”宋代诗人王十朋《咏蕺》诗:“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张侃《采蕺歌》:“声名在世多相忌,最厌薰莸同一器。我歌采蕺非虚辞,采蕺歌中有深意。”用诗歌演绎了这一历史故事。

越王嗜处、羲之故里,足显蕺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生聚教训的坚忍不拔、以书换鹅的盎然意趣,都使蕺山蕴藏着无限的魅力。

蕺山古迹众多,“蕺山晴眺”是越中十二胜景之一。宋代诗人喜欢在蕺山登高寻胜。陆游祖父陆佃“与宾客沿鉴湖,上蕺山,以寻将军、秘监之迹”(《适南亭记》)。赵抃《戒珠寺》:“乘暇登高百丈巍,羲之遗迹见丰碑。蕺山下视无穷景,况压山巅是佛祠。”王十朋重九时节登高赋诗:“九日同登古蕺山,眼眀天阔兴清闲。杯传但觉欢无尽,帽落俄惊鬓已斑。乡思遥驰三径里,秋声近在八松间。”

宋代诗人笔下的蕺山上不但有佛祠亭台,有名可稽的标志性的景观还有“八松”和宇泰阁。王十朋“偶同蕺山松”自注:“蕺山有八松”。楼钥《登蕺山》:“八松不碍眼,万里欲乘风。逸兴浮沧海,高歌彻太空。”陆游登高诗,诗题如序“绍兴辛未至丙子六年间,予年方壮,毎遇重九,多与一时名士登高于蕺山宇泰阁……”

宋时,蕺山东麓山脚下还有一座泠然亭,是宋代诗人苏泂的读书处,他在此写下了800多首诗歌。蕺山之南的斜桥坊是陆佃的尚书府,陆游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据诗人叙述,他二十多岁时常常与蕺山广教院的老僧惠迪读书交游,“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留下了深刻印象。

蕺山毓秀,学风素炽。蕺山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乾道间,名相韩琦六世孙韩度在此隐居办学。而真正使蕺山书院文脉广大的是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他在蕺山开坛讲学,创立了“蕺山学派”。清代史学开山之祖黄宗羲、绘画大师陈洪绶、思想家陈确、文学家张履祥等踵事增华,也为蕺山文化发展续写了辉煌的一笔。光绪二十七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蕺山书院。 高利华 摄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沿蕺山西侧山坡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浙学渊源”四个大字,蕺山书院古朴雅致,清幽静谧,掩映在层层丛绿间,书院门墙上镌刻着“诚意”“慎独”四个大字。

重建后的王家塔,称“文笔塔”,处于蕺山之巅,沿蕺山之东“学径”石坊的青石小道可以前往。入夜的文笔塔霓虹闪烁,使蕺山夜景另有一番流光溢彩的诗意。



学径石坊。 高利华 摄

蕺山之魅力,在于历史的悠久和景色的大观,更在于文化的厚重和独特。蕺山的诗歌绵延千年,“蕺山学派”在此薪火相传。毕竟,历史上以一座小山之名命名的学派并不多见。

指导:高利华

作者:丁梦怡 陈佳妮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