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强制医疗所位于绍兴城东,隶属于绍兴市公安局。它的前身是绍兴市公安局安康医院,也如一般的医院一样,有办公楼,有病区,有康复楼,还有250张床位。这是个对造成严重刑事后果的且具有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强制医疗和监管的机构,目前收治有135名病人。
这是一个偏于低调的警种,乃至于绝大多数公安系统内部人员都不了解其运行情况;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阵地,对所有从事人员都释放着无形的压迫感。而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已经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了30年。
汤国炎,1972年11月出生,系绍兴市公安局强制医疗所副所长,1993年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随后便加入了公安队伍。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文弱弱的他,身体里却蕴含着浓厚的工作热情。凭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他用青春、严谨、忠诚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着自己的不平凡。
警察的“责任心”+医生的“耐心”
2022年年初,76岁的沈鸣(化名)因病长期卧床,突然病情恶化,急需转院,但没有任何一位家属愿意帮助签署转院手续,事情一拖再拖。为了让沈鸣得到治疗,汤国炎跑了无数次街道、乡镇,甚至于联系好了医院床位、找好了陪护、商定好了医疗费,才让其家属勉强答应转院。
“收治人员中,不少人在发病后伤害了自己身边的亲人,个别的手段相当残忍,很多家属根本没法接纳他们,导致做好家属工作比照顾他们更难。”汤国炎说道。在学校期间,汤国炎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刚进入强制医疗所时根本不懂什么叫群众工作,也正是这一次次与家属交心、一次次沟通感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看似不可调和的隔阂间找到打破壁垒的希望。
“在这里工作不同于常规的慈善机构,不仅需要医生的耐心和细心,更需要警察的责任感和勇气。”汤国炎这么评价自己的工作,“我们与其说是‘管’,其实更像是照顾,吃喝拉撒,事无巨细。”把这些精神病人管好、治好,是造福社会、家属的事,也是汤国炎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从建所至今,这里收治过近4000余名精神疾病患者,最小的17岁,最大的82岁,其中收治时间最久的已有40年。钱忠(化名)刚入所才26岁,多年前因病情恶化去世,那时候刚满50岁,为了让钱忠走的体面,汤国炎花了很大功夫才劝服其两个兄弟到火化场接收骨灰,为此还花了200块钱帮捉襟见肘的两兄弟买回程票。至今,汤国炎已经不记得代替多少病人亲属在其病危通知单上签字、到殡仪馆处理病人后事。
“在他们被送进来那刻起,我们已经做好了为病人服务到最后一站的准备。我知道这135个人哪个人喜欢吃什么,哪个人喜欢做什么,与病人相处的时间我比他们家人久的多,相比之下我更像他们的亲人。”汤国炎道。
作为一名医者,汤国炎始终保持着医生的职业敏感性,在通过日常巡诊和每周重点人员摸排的过程中,时刻了解、掌握病人存在的隐患风险,及时安排重点病人外出就医,更是通过随时判断病人的病情状况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了监所安全指数。
“我们所里目前有20多个病人已经达到出所标准,但对于家属、村民、社区来说,远远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只要他们不回去,我们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汤国炎道。
必须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除了刚入所的新同志,我们所有人都遭受过暴力袭击。”2013年,汤国炎在劝解一名发呆病人时,被突然情绪失控的病人反身打了一耳光,那满眼金光的画面到现在还让其记忆犹新。自那以后,汤国炎养成了保持好距离再和病人交谈的习惯,和病人一起行进时也总是走在其身后,“任谁被打了都会懊恼,但谁让自己是医生,他们是病人,转而一想,心里也就释然了。”
这些年来,汤国炎秉持着“监所式管理、学校式教育、医院式康复”的理念,与院区内的康复科护士商小英一起,为病人量身打造了多种康复课程,其中包括锻炼病人身体协调性的体操训练、舒缓病人身心的唱歌比赛、活跃病人思维能力的折纸课...
“我们在这里多受一份委屈,外面的社会就多了一份安宁,这是一个穿白大褂警察的双重职责与担当。”汤国炎说这句话时显得异常坚定。
(来源:绍兴公安群蓝星)
作者: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