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篮协公布了“中国篮球名人堂”首批提名名单,引起了球迷的广泛讨论。其中,名人堂设立“特别致敬人物”,举荐15位中国篮球界前辈直接入堂。
在这15名前辈之中,有一位绍兴人,他就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他曾亲历三届奥运会,是中国最早的国际裁判之一、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篮球裁判员、中国篮球事业的开路人之一。
奥运篮球先行者
宋君复曾经两次担任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第一次是1932~1937年,第二次是1946~1949年。
山东大学校史研究者田广渠对宋君复颇有研究。据田广渠调查,宋君复于1897年出生在绍兴城区小坊口(现越城区新建路与断河头交接处),父亲为制鞋工匠,早亡,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他自幼热爱体育,尤其对篮球感兴趣,8岁那年,他进入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小学求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蕙兰中学,并入选校篮球队。1915年,学校篮球队来到上海,在远东运动会上与青年会篮球队比赛,以19比12获胜。次年,学校篮球队再次赴沪与青年会篮球队比赛,以3分之差告负;之后又与沪江大学进行了一场比赛,以大比分战胜对手,创造了球队出征比赛的记录。1916年,宋君复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美国的机会,先在柯培大学学习物理,后又到美国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
在春田学院留学期间,宋君复曾师从篮球运动创始人奈史密斯先生,学习有关篮球的专业知识与先进理念。1922年,宋君复学成归国,回到母校蕙兰中学担任体育系主任。他在任期间,蕙兰中学获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篮球赛冠军。1927年宋君复离任,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任体育系主任和教授。
“宋君复一生致力于体育事业,他曾3次以教练身份参加了1932年的第10届、1936年的第11届和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由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中国人。”田广渠说。
宋君复第一次参加的是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夏季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代表团正式成员只有3人,宋君复为教练,沈嗣良为领队,刘长春为运动员。1932年7月8日上午,由宋君复率学生刘长春从上海黄浦江畔新关码头出发,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出征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经过21天的海上行程,“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在7月29日抵达洛杉矶,受到先期前往洛杉矶的代表团领队沈嗣良等奥运会筹备会人员及当地侨胞热烈欢迎。第二天下午举行奥运会开幕典礼时,中华奥运代表团第八个出场,由刘长春手擎国旗,绕场的人有中国领队沈嗣良、教练员宋君复。因为此前看到其他国家代表团人数众多,而中华奥运代表团仅有3人。沈嗣良和宋君复决定,从洛杉矶请来华侨及青年会干事刘雪松、申国权、托平也一起上场,最终凑成了6人。刘长春虽然最终未能进入决赛,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正式比赛,因而被载入了中国的奥运史册。
宋君复的第二次奥运会经历是193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夏季奥运会。他作为教练,率领6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洛杉矶奥运会参赛者刘长春,还有与刘长春齐名的上海运动员程金冠。根据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指示,由宋君复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参加奥运会比赛的男子篮球队。球队只经历了短期的训练就前往德国参赛。在那一届奥运会中,虽然最终名次不佳,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篮球队,在与欧洲劲旅法国队的比赛中,以45比38取胜,在当时爆出了一个不小的冷门。在柏林奥运会上,宋君复除了负责中国男子篮球队的教练工作外,还要指导刘长春、程金冠等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就在这一年,宋君复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
宋君复第三次参加的奥运会是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4届夏季奥运会。他作为篮球队主教练,随“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率中华奥运代表团出征。参加这一届奥运会的国家有59个,运动员4106人,中国为44人。7月29日下午3时,在伦敦温布利帝国运动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中国代表团第14位出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篮球队教练宋君复及足球队领队容启兆。当时由于国内处在战争阶段,中国奥运代表团经费十分紧张,运动员的伙食标准降得很低,饭菜数量不足,能吃肉的次数极少。
参加比赛的篮球队员个个身高马大,几乎每餐都吃不饱,严重影响了他们训练和比赛。宋君复及时将此事向总领队王正廷反映,但掌管代表团财务和后勤的王正廷也没有办法,因为经费本来就不够,英国的物价又高,不节衣缩食恐怕到时连家也回不去了。
“运动员不吃饱哪有体力,没有体力怎么能参加比赛,怎么能打赢人家?”在求援无助的情况下,身为中国男子篮球队教练的宋君复将自己手提箱内“以防万一”和本来打算给家人买礼物的钱全掏了出来,上街买来食品,在比赛前分发给运动员吃,让他们有体力上场比赛。
尽管宋君复在比赛和训练中细心指导中国男子篮球队,并想方设法为运动员解决各种困难,但中国男子篮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仍与奖牌无缘。
著名体育教育家
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篮球名人堂?“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知道自己从哪来、自己是谁、将来去哪。”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公开场合说,初衷就是寻根。
首届中国篮球名人堂将有25人和一个集体入堂,其中15位中国篮球界前辈将以“特别致敬”的方式直接入堂。张伯苓、董守义、宋君复、舒鸿、唐宝堃、牟作云等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已经很少为当今的篮球少年们所知,篮球名人堂设立的初衷,就是让那些对中国篮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得到更好地记录、展现和传承。
“在山东大学执教期间,他作风正派、和蔼可亲,深受广大师生爱戴。”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卢士涌告诉记者,宋君复不仅是奥运篮球先行者,还是中国体育教育方面的“领路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君复继续在体育行业作出贡献,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体教融合”一直是当时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宋君复主张智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期间,北师大体育系合并到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宋君复先后担任教务处主任、副院长。
田广渠曾在《山海人物》中写道,“他(宋君复)和众多名师如闻一多、老舍、梁实秋、童第周、王普、王淦昌、吴富恒、傅鹰等共同托起山东大学的辉煌。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卢士涌介绍说,除了撰写中国第一部关于女子篮球运动的著述《女子篮球训练法》外,宋君复还积极参与到教练员与裁判员的培训以及系统发展当中。
1950年8月,世界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体育比赛在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派出“国字号”的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队参赛,宋君复担任教练员,中国队在6支参赛球队中获得第4名。1956年,宋君复当选中国篮球协会委员,并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裁判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裁判等级制度和管理办法。1957年1月,宋君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959年,宋君复担任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篮球比赛裁判长,并在赛事期间举行的全国篮球裁判员学习班上主讲篮球规则。1964年,宋君复当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我们只有身体强壮了,国家富强了,外国人才不敢再欺负我们。”宋君复在绍兴故乡的亲人至今还记得,每逢学校放假,他总会回绍兴看望亲人,并畅谈对体育事业的看法。
1977年,宋君复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但很多体育人都记得,他一生为中国体育事业而奋斗,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周琦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