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92 | 陶宴岭:千岩秋色此平分

2022-09-14 06:48

来源:

绍兴南部山区,丘陵连绵,层峦叠嶂,山岭古道密集。有日铸岭、雪窦岭、陶宴岭等,其中陶宴岭介于日铸岭和雪窦岭之间,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记载了陶宴岭的具体方位:“在会稽县东南四十四里”,地处平水镇与王坛镇交界处,是古时嵊州通往绍兴的官道。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据《会稽志》载“今会稽陶宴岭有先生遗迹,岭由此得名”,当地又称“陶隐岭”“陶元岭”,所在山叫陶山。

陶宴岭古道 高利华摄

陶宴岭古木参天,古道幽静深邃。早在陶渊明之前,东汉道家祖师葛玄、其孙葛洪就曾在此采药炼丹。宋代陆游的祖父陆佃钟情这一方山水,在陶山开辟修竹书院,晚年隐居于此结楼著书,将诗文集定名为《陶山集》。据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陶山修竹书院记》记载:“宋熙宁中,左丞农使陆公(陆佃),退休绿野,结楼著书,老佚而息藏之,今墓在支峰下。”文中描写陶宴岭下支峰拔地而起,直入云际,下有小楷书,约65字,为陆游所题。

陶宴岭古道 高利华摄

由于陆佃隐居于此,建造了修竹书院,陆游经常来往于陶宴岭,其诗《自上灶过陶山》就描写了这一带村落生活的景象:“宿雨初收见夕阳,纵横流水入陂塘。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不因萧散遗尘事,那觉人间白日长。”诗中提到“蚕家”“茶户”,说明这一带以茶桑为业,据南宋方志记载,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陶宴岭之高坞茶(又称金家隩茶)是仅次于日铸的名茶。

陶宴岭秋色 高利华摄

陶宴岭古道全长约4公里,由浑圆光滑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沿山势盘旋而上,彰显出一种古朴宏伟的气质。古道两旁竹木苍翠,浓荫蓊郁,穿行其间,耳闻静谧山林里传出的山雀啁啾,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里,每个季节的古道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陆游《陶山遇雪觉林迁庵主见招不果往》中描写了雪景和春色:“山中大雪二尺强,道边虎迹如碗大。衰翁畏虎复畏寒,招唤不来公勿怪。梨花开时好风日,走马寻公作寒食。不须沽酒引陶潜,箭笋蕨芽如蜜甜。”

而陶宴岭最引人入胜的当属秋色。每逢深秋,道旁的枫树几乎毫无间隙地染满整个山岭,至日暮时分,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红黄相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绝美山水画。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为其美景折服,赞叹道“千岩秋色此平分”。

陶宴岭秋色 高利华摄

的确,秋天的陶宴岭是最绚丽的。拾级而上,一路美景,一路风情。“风清汉相鸣樵径,台古任公落钓矶”,陶弘景隐于此山,半山腰处有高数丈的巨石,传说为任公钓矶处。《庄子·外物》记载,任公子用五十头肥牛为饵,蹲在会稽山上钓东海巨鱼。这座会稽山即陶山、陶隐岭。这个传说同样流传在新昌的南岩寺一带。

虽然古道最初的模样已被岁月模糊了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古道在旧时的商贸往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唐代,平水就有了竹木山货交易,谓之“平水草市”。陶宴岭作为嵊州通往绍兴的唯一官道,连接着两地的往来,当地的物产和山货,就是通过这条古道运载到平水船埠头的。它维系着熙熙攘攘的商旅记忆,是极具文化意义的驿站古道遗址之一。

近年来,陶宴岭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迸发出新的活力,形成了以古道为引领的健身休闲观光步行网络。不少户外运动者们走进自然,用自己的脚步叩响千年古道,找寻古道寄存着的珍贵历史记忆,享受修竹摇曳,流水潺潺的别样风情。在感受历史人文滋润的同时,亦享受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蓬勃生机。这,便是古道精神的最好传承。

指导:高利华

作者:齐紫涵 编辑:杨旭晓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