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位于上虞区驿亭镇。自形成起就一直承担着调蓄上虞地区河湖和灌溉农田的重任,到了近代,更是因“白马湖作家群”和春晖中学而闻名。
白马湖 高利华/摄
根据《上虞五乡水利本末》的记载,白马湖在东汉时就已经形成,而其得名与晋代的周鹏举有关,此君曾任上虞县令,“因思上虞景物之胜,乘白马泛铁舟,全家溺隐于此,时人以为地仙,白马之名,由此而得”。宝庆《会稽续志》所引用的唐《利济庙记》亦有相关的记载,其中明确指出周鹏举“念昔会稽东上虞北,曾游渔浦,每资赏眺之情,颇惬嬉游之趣”,但不知何故将此条记载列于余姚县“白马湖”名下,与嘉泰《会稽志》中关于余姚白马湖的记载相一致,两位编者均认为余姚白马湖原名渔浦湖,但是从相关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来看,今天的余姚境内并没有白马湖。
白马湖 高利华/摄
首先,《利济庙记》中明确提到“会稽东上虞北”“渔浦”,这与驿亭镇的白马湖位置相符;其次,曾担任上虞丞的宋人张侃在《上齐仓使论白马湖土札子》说“某窃详白马湖系上虞、余姚两县溉田植利”,全文未提此地存在两个白马湖;第三,明万历《余姚县志》对白马湖的“定位”是“治西北六十里上虞县永丰乡”,这个“定位”与《嘉泰志》中所载余姚白马湖的“定位”相一致。综合以上记载,可知《嘉泰志》中所载余姚的白马湖,就是今天上虞区驿亭镇的白马湖。而书中“县西南四十里”的上虞白马湖“在夏盖湖南”,这一条目下方所记载的“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湖”的说法来自《水经注》。文中的夏盖湖、白马湖是在“县(丰惠)西南四十里”,从地理方位上看夏盖湖、白马湖均在当时的上虞县治丰惠西北四十里处。
自东汉成湖以来,白马湖的面积不断变化,北宋政和年间一度“废湖为田”,元代至正年间,又恢复了部分湖泊,到了明代,当地居民又“屡废屡复”,围湖造田始终没有中断,白马湖上现在还有不少田地,湖的东南部尤多。除了灌溉,白马湖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元人萨都剌就有《夜过白马湖》诗:“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今天泛舟湖上,还能看到不少打鱼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亦有不少关于白马湖的诗篇,宋代诗人张侃曾做过上虞丞,其《自白马湖穿夏盖湖至后郭塘岸》诗赞美白马湖、夏盖湖一带的风光:“连日天晴云送雨,群山环绕翠相聚。湖心波起小玉山,映带不多添媚妩。十年江湖寄此身,每到佳处喜生津。”明人宗臣曾在白马湖泛舟,写下“湖今荡白马,棹恐碍游龙。折柳晴相媚,携尊日可重”这一诗篇。胜地因书写而胜,情感由美景而发。到了近代,经亨颐、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等一批教育家、文学家的到来又让这个小小的地方在中国文学史、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马湖作家群”以及坐落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让白马湖闻名于世。
白马湖是上虞最重要的湖泊之一,但是因长期以来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一度污染十分严重。经过5年左右的整治(虞东综合整治工程),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而水质的改善则为当地的旅游提供了契机,驿亭镇打出“品二都杨梅,赏白马风光”的口号。如今的白马湖,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慕名文化寻踪的地方。
(指导:高利华)
作者:黄予恺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