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湿地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那么在诸暨,这个明眸当属白塔湖。
盛夏中的白塔湖,一派湖光山色。船行其中,波光云影,鸢鸟纷飞。荷花、薰衣草和各色月季争奇斗艳,映着那一湖碧水,分外妖娆。
白塔湖是浦阳江流域的一个天然湖荡,曾经也因为污染一度失去美丽的容颜。经过诸暨市多年的大刀阔斧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白塔湖形成了“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的独特湿地风光,成了诸暨的一张生态“金名片”。
诸暨湖畈的缩影
定荡畈、江东畈、簰畈......放眼诸暨,有近万亩以上大湖畈11个,其中位于诸暨北部湖畈河网平原的白塔湖是最大的湖畈。白塔湖,历史上由许多小湖组成,经过平整形成现在的面貌,其变迁,实则为诸暨湖畈的缩影。
记者从诸暨市水利局提供的相关水利志中得知,历史上的白塔湖田爿星布,港汊歧出,一般水深3~5米,可航行20吨以下船只,古时为诸暨通往绍兴的主要航道。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突显,为了繁衍生息,遂于白塔湖淤地筑圩开垦,经过多年变迁后,才有了如今的白塔湖。
历史上,诸暨的著名县令如刘光复、何文隆都曾花大力气整治过白塔湖。旧时,为保护白塔湖,还设立了圩长管理堤埂的制度。据《白塔湖廿九堡实在总册数》记载:“明万历间,知县刘光复在每都选设总圩长一人,五都设五总圩长。”
当时的五总中再设一大总圩长,相当于现在的水利会主任,重大水利决策,由五总大小圩长商议决定。圩长管理堤埂的制度是白塔湖水利管理协会的前身。2006年,该协会还成为了浙江省第一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合法民间综合性水利管理协会。
记者在白塔湖水利管理协会的办公地看到,协会内不仅储备了大量的编织袋、木桩、打桩工具等防汛器材,还有专门的监控室,有专人负责监控水质是否遭到污染等。“作为诸暨特有的农村群众性自治水利组织。水利会组织服务领域不仅涉及区域范围内的防汛抗旱、农业灌溉,而且还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水事纠纷,扮演着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业主单位的角色。”协会工作人员蒋浙伟介绍,水利会有严格的产生程序和健全的民主制度,严格遵循“一事一议”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做到了财务管理规范化、资金投向合理化、民主监督全程化,能充分调动了群众自觉参与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开展“生态保护战”
白塔湖在越人先祖口中唤作“埤中”,这“埤”字即为湿地之意。可见几千年前,在这片湿地中,越人“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繁衍生息,渐趋发达。有了这个大湖,用水不愁,还可以调洪防旱,甚至还能调节区域气候,因而,世世代代居于此、业于此的人们,对白塔湖怀有极其深切的感情,视之若母。
不过,环境的破坏总是来得很容易。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诸暨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沿湖周边的店口镇、山下湖镇等五金、珍珠、纺织等产业的兴起,加上沿湖村民环保意识的缺失,白塔湖的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危害严重,水质大幅恶化,湖面不断被蚕食……鱼米之乡白塔湖一度变得黯淡无光。
白塔湖“受伤”后,老百姓们很着急。在白塔湖边长大的金迪云老人,对白塔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口渴了,他就捧起湖水直接喝。他看着白塔湖变成了“垃圾湖”,痛心疾首,曾在多个公共场合,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白塔湖的污染问题。
诸暨市看着白塔湖不复往日风光,也在思考。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诸暨市毅然选择了后者,开展了“生态保护战”。
在2008年前,诸暨以环保部门牵头,各沿湖镇乡配合,重拳出击,整治了白塔湖周边五金企业的上千只小铜炉,周边乡镇的主要工业污水则被统一纳入排污管道,同时投巨资在店口建立污水处理厂,切断了污染白塔湖的主要污染源。与此同时,对白塔湖湖区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清淤。这两项内外并举的举措,有效遏止了白塔湖水质继续恶化的势头。
白塔湖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的重生之路的转折点出现在了2008年。那时,诸暨成立了白塔湖生态湿地办,建设白塔湖湿地公园的构想,湿地内全面禁止珍珠养殖,湿地保护性建设全面启动,一幅宏伟的白塔湖蓝图彻底打开了。
“国字号”湿地公园
作为钱塘江流域保存相对完好的湿地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难得的农耕式河网湖泊湿地,白塔湖经过5年多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终于迎来“华丽转身”——2013年7月,白塔湖湿地公园正式建成开放。作为“国字号”湿地公园,还获得了“诸暨白塔湖,浙中小洞庭”之美称。
盛夏时节,走进白塔湖湿地公园,满目青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身体和精神都变得无比的放松。放眼望去,这里河渠纵横交错,河道曲折多变,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的自然景象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可以赏,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带着孩子在欣赏白塔湖里朵朵盛开的荷花的沈女士说,春季有桃花、郁金香,夏季有荷花、紫薇花,秋季有木芙蓉、月季花,冬季有腊梅,一季一景非常美。
生态修复工程让白塔湖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动植物种类日趋丰富。据调查统计,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现有76科148属194种植物,公园内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野荞麦、野大豆、野菱;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约有4门9纲85科150余种动物,其中草鸮、长耳鸮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让白塔湖生态湿地永葆美丽,近年来,不仅诸暨市对白塔湖生态湿地实施清淤、岛岸绿化、水质监管整治等,很多爱心组织也在付诸努力。如诸暨皮划艇协会,会定期组织划手还打捞水中的垃圾。
诸暨市人民政府还印发了《浙江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0-2025)》的通知,确定白塔湖湿地及周边区域以生态涵养与修复为主,指出“环白塔湖各镇应加强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城乡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白塔湖海绵城市示范区”。
河(湖、库)名片
白塔湖是诸暨最大的湖畈,也是浦阳江两岸湖畈的典型代表。位于诸暨市北部的店口、山下湖、姚江镇接壤处。湖畈三面环山,南面临江。集水面积63.74平方千米。湖内有48个村,近4万人口;农田3.1万亩,河网面积0.64万亩。防洪堤总长7604米,埂顶高程11.66~11.36米。由店口镇主管。
河长感言:守护碧水,共画美丽河湖
白塔湖镇级湖长、诸暨市店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蔡天军
与水为邻,以水为生,一直是江南水乡的生活特色。白塔湖面积为6400公顷,其中还有一个占地1386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当地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店口镇始终坚持以高水准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以深入详实的事物调查为基础,分析归纳产生原因,因地制宜,结合环境发展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整合镇村力量,构建“共治、共管、共享”治水新格局,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诸暨范例,增色店口的美丽河湖景致。
一、组织保障:在全市统一规划的引领下,以镇村两级河长为主要推动主体,按村、社区分块分点细化任务与责任分工,并由治水办考核工作实施情况,强化层级考核,定期召开会议,工作组成员定期展开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二、资金保障:强化各项涉水资金的统筹与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托重大项目,从发改、水利、环保、建设、农业等线上争取资金。同时,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水。
三、执行保障:全面清除湖内污泥,建立轮疏工作机制;新增岛岸绿化30km;全面禁止畜禽养殖和生产性养殖;沿湖全面实现截污纳管,杜绝污水直排等。
四、大众参与: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湖长制”的宣传,让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推广,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全社会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