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三界镇,位于柯桥区、上虞区、嵊州市三地交界处,为东汉始宁县之县治。这里,曾是大禹“毕功”之地,也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身心栖息之所。
剡溪悠悠,诗路绵绵,见证千年古镇蝶变。
作为绍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的一个重要节点,三界镇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三界-章镇”两地相邻、整体协同优势,致力打造绍兴市区联结嵊州市、新昌县的新枢纽。
格局一变天地宽。三界,正在开辟发展的新境界。
百年梦想:建构新天地
车骑山麓,剡溪江三界段,江天一色,碧波滔滔。
蹓江、望水,是三界83岁老船工吴友仁的习惯。24岁入行,74岁放下船桨,剡溪江里流淌了老人半个世纪的岁月。老人双臂鼓起的道道青筋,刻录着风雨摆渡的坚韧,也寄寓了扬帆逐浪的梦想。
这个梦想,属于吴友仁,也属于三界。
梦想已经照进现实。2018年落下首桩,历时4年建设,嵊州首座现代化货运码头——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500吨级航运码头今年夏天完工。站在三界大桥远眺,高耸于码头的3座橙色龙门吊,与车骑山遥相呼应,巍峨壮观。
作为绍兴港七大港区之一的嵊州港,是绍兴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服务嵊新两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水运枢纽。三界,迈出了振兴水运、融湾兴镇的关键一步。
剡溪的终点、曹娥江的起点——三界,自古以来,具有通江达海的基因。史料记载,自始宁县城乘船沿剡溪而下入曹娥江,再从曹娥江入内河经鉴湖,通钱塘江。经上虞通明堰等,则达宁波。
千百年来,三界因水而兴。吴友仁的脑海里,至今烙印着这样一幅动人画面:剡溪江上,竹排翩翩,嵊州里南的竹炭,新昌回山的白术,还有蚕茧、茶叶,运到三界后换乘木船。三四十艘木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至上虞章镇、百官,等回程时,船上满载丝绸、盐、白糖、面粉……渔舟唱晚、商船桨声,久久回响。
改革开放后,以小码头为代表的水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必须跳出三界看三界。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审视,三界是绍兴融杭联甬接沪的重要枢纽,是绍兴高水平建设网络大城市的关键节点。
2022年伊始,杭台高铁通车,嵊州从此步入“高铁时代”。而坐拥杭台高铁嵊州北站的三界镇,由此加入浙江“1小时经济圈”。这,仅仅是序幕。一张联结更广、更深、更细的交通网络,在全镇范围内精编细织。
以疏港大通道为主轴,沿航运码头、上三线高速三界出口、高铁站、104国道沿线的“三节点一沿线”,构筑集镇“外联内畅”交通路网。疏港大通道、发展大道、纵一、纵二、纵三以及4条横支路,五纵四横,架构三界集镇高速通达路网。
今天的三界,“铁公水”联运,集临空港(至萧山机场车程仅30分钟)、临海港(连接宁波舟山港)、临陆港(连接义乌国际港)三港合一之优势,成为嵊州“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窗口和绍兴市区联结嵊新的重要平台。
吴友仁也许再没机会掌舵航船驰骋江海,但眼前的巍峨与壮观,何尝不是老人梦寐以求的景象、引以为豪的盛事。
“牢牢把握码头时代、高铁时代等战略机遇,用足用好枢纽节点区位优势,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与杭绍甬同城化发展契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加快推动形成嵊北新城贡献三界力量。”三界镇党委书记王浙锋对此信心满满。
千年共鸣:汇聚新动能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对剡溪的真情告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向往。《三界镇志》主编沈国本介绍,有400多位诗人曾到访三界,留下的诗篇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三界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200多年后的今天,一群人也慕名而来。他们怀揣资金、技术、资源,投身三界发展热潮。
走进位于三界镇多肽产业园的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扑面而来。一辆辆集装箱货车排队等待装货,办公楼一侧,吊机林立,新厂房正在加紧建设。“最近3年,公司利润翻番,二期项目年底建成,三期项目正在立项。”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虞新友一年前加盟“湃肽”,笑容里洋溢自豪。
2018年“湃肽”正式投产以来,包括虞新友在内,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现代生物医药人才纷至沓来。预计“湃肽”三期项目上马后,公司总投资将超过20亿元,引进技术人员将超过1000人。
以项目引才创富,在三界,已成为一个现象级存在。最近2年,三界镇30多个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上百亿元。
这番发展佳境,源于“园中园”。作为嵊州市引进湾区项目的主要承接地,三界聚焦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建设“园中园”,构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模式。至今已形成多肽产业园、临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到2025年,有望形成工业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的湾区高能级平台。
这番发展佳境,源于“归巢雁”。三界格局,涵养“闯世界”气质。广大乡贤中,不乏业界精英、行业能手、经营主体。他们关心家乡发展,胸怀深厚的故土情怀。开展好新乡贤工作,召唤“归巢雁”。这样的召唤,引来共鸣。最近3年,包括飞翼创始人杜东方、星期八户外基地负责人宋清在内20多位新乡贤为三界发展助力。
这番发展佳境,源于“赶考心”。坚守赶考初心,打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轨机制,制定《重点建设项目挂图作战表》,实行重点项目亮晒机制。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企业,动态掌握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建立“问题、责任、落实”三张清单,倒逼式、销号式推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梳理整合审批事项91项,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三界的发展,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中汇聚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三界镇财政收入、规上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总投资近百亿元的10只重大产业项目按计划推进,其中3只已投产或试生产。
代代接力:再赋新山居
晨曦微露,嶀浦潭清澈而深不见底。
“看!像刀片一样的,就是刀鱼!”顺着沈小明手指的方向,只见鱼网里刀光闪闪。“别看它只有一挎长,但肉质鲜嫩。一斤卖30元,抢着要。”沈小明不无骄傲地说,“眼下这鱼可稀罕了,嵊州、新昌一带只有嶀浦潭有。”
60岁开外的沈小明,是三界镇嶀浦村渔民。重操捕鱼旧业,对他来说,是意外之喜。多年前,曹娥江遭遇生态污染。与曹娥江相通的嶀浦潭,水质也一度恶化,不少鱼消失了。嶀浦潭重现刀鱼,是曹娥江生态治理的成果。
数千年来,嶀浦潭生生不息,积淀深厚文化底蕴,见证三界发展变迁。
嶀浦潭来历不凡。相传嶀山与嵊山相连,大禹观察地理形势之后,率民众劈开嶀嵊两山,开凿了溪,水得以泄,遂“毕功了溪”。从此形成剡溪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
潭深鱼聚。据当地村民介绍,嶀浦潭盛产二三十种鱼。据记载,在此钓鱼的“第一人”,正是南朝的谢灵运。
南朝,一个歌唱自然的时代。中国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起源于南朝,代表人物有两个,一是陶渊明,二是谢灵运。前者开创田园诗派,后者开创山水诗派。三界,得一人。
谢灵运与三界的缘份,得从他祖父、车骑将军谢玄说起。淝水之战后的太元十年,谢玄归隐始宁,筑始宁墅。谢灵运出生于始宁剡溪口,沐浴剡溪风光长大,写就大量山水诗篇,一篇《山居赋》奠定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地位。此后,以李白、杜甫为首的唐代诗人追慕而来,开辟了举世闻名的唐诗之路。三界作为山水诗发轫源头和诗路明珠的地位也由此确立。
如何传承发展好这片山水之地?近年来,三界镇持续开展以“诗画剡溪”为主线的环境提升工程,河道治理、滩涂绿化、遗迹修复等齐头并进,“水利、旅游、景观、生态、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融湾新城初具雏形。
今年,三界镇全面启动浙江省第三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申报工作。修编《始宁千年古镇总体规划》,结合《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嵊州)旅游规划》,谋划推动高品质文旅项目,建设诗路文化重镇。
统筹推进谢灵运垂钓处等历史遗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同步推进嶀浦、灵运等精品村建设,构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将唐诗之路文化底蕴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旅游的亮点,让美丽经济持续助力农民增收。
“山水,性之所适。”谢灵运曾这样形容自己。“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山居赋》尽显山水之美。千百年来,其人其景其境,唤起多少人的遐想与追慕。今天的三界,在传承与发展中书写新时代山居赋。
三界无界,始宁长宁。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单滨新 何超群 施展 张峰 张亮宗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