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桥位于绍兴古城区府山街道,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桥梁”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在一个艳阳天,我来到了八字桥,没有想象中拥挤的景区人流,八字桥以及周边环境很安静,开放的街衢河道构成了一幅祥和的老街图景。作为两岸的生活通道,八字桥至今依然为当地居民提供着各种便利。
八字桥始建于何时?尚未发现确切记载。嘉泰《会稽志》的材料表明,至少在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间已经建成。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著名古建筑与园林专家陈从周来绍兴调查,在八字桥主桥洞西面第五根石柱上发现“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证明八字桥在南宋理宗宝祐丙辰年(1256)重建过。
八字桥 高利华/摄
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字桥,已经历了800多年岁月的沧桑,经过历代多次修缮重建,依然屹立在浙东运河城区段上。
八字桥的建造十分巧妙,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而且不拆屋不改道,和周围原有的环境自然融合在一起,并因此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立交桥”。
八字桥贯通着绍兴的水系。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评价浙东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浙东运河春秋时期建成,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河之一,是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
浙东运河在绍兴城区的前身是山阴故水道。山阴故水道,西起今绍兴城东郭门,而离八字桥最近的城门是城东的都泗门。都泗门是全国少有的旱门和水门合为一体的城门,曾经是旧绍兴的重要商埠。浙东运河就是经城西迎恩门穿城而过到城东都泗门的。从都泗门的水门进城,可以直达八字桥。
宋代诗人张侃曾作诗《村外寒食》:“八字桥边春水平,三家村里亦清明。女郎鼓棹归来晚,却被风光赚一生。”宋时的浙东运河开始漕运,流经古城的漕河上不仅有八字桥,附近还有广宁桥、东双桥等河梁。嘉泰《会稽志》记载:“广宁桥在长桥东,漕河至此颇广,居民鲜少,独士人数家在焉。”广宁桥在八字桥北面五六十米处,当时陆游的老师、乡贤韩有功就住在这一带。
八字桥航拍 胡卓君/摄
韩有功是南宋士子领袖,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绍兴年间(1131-1162),韩有功经常与诸生在暑夜相约桥上纳凉纵谈。陆游对这位老师印象非常深刻,曾写诗回忆推许,有“堂堂韩有功,英概今可想”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这位老师的敬仰。韩有功去世后,学生朱亢宗徘徊桥上,追怀先生风度,作诗云:“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生曳杖游。万迭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从宋人描写八字桥和广宁桥一带的诗歌看,彼时桥上视野十分开阔,可望见城南群山;桥下一川涨绿,水面宽广四通八达。古城漕河八字桥和广宁桥一带居民虽少,但万迭青山、一川涨绿,风光景色宜人,是士大夫文人流连宜居之处。
走在八字桥上,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韩有功与士子月下桥上、吟诗纵论的场面;看到浙东运河水上漕运往来繁忙的景象;看到浙东运河上鳞次栉比、姿态各异的桥梁。宋人、宋桥、宋诗,最终交织成宋韵的精湛图景。
八字桥的设计与周边地势、民居、河道、街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代表了宋代绍兴卓越的建桥技艺水平。八字桥虽然代有修缮,但依然保存着宋代桥梁的风韵,是绍兴宋韵文化的表征之一。2001年,八字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八字桥历史街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指导:高利华
作者:王钟李毓 编辑:谢媛